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自我概念 | 第12-14页 |
1.1.1 自我概念的涵义 | 第12-13页 |
1.1.2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 | 第13页 |
1.1.3 自我概念测评工具 | 第13-14页 |
1.2 攻击性 | 第14-17页 |
1.2.1 攻击性理论 | 第14-15页 |
1.2.2 攻击性的定义 | 第15页 |
1.2.3 攻击的分类 | 第15-16页 |
1.2.4 内隐攻击 | 第16-17页 |
1.3 自我概念与攻击性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2.1 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18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21-30页 |
3.3.1 培训主试 | 第21页 |
3.3.2 问卷施测 | 第21-22页 |
3.3.3 实验设计 | 第22页 |
3.3.4 团体辅导干预的理论基础 | 第22页 |
3.3.5 干预活动内容 | 第22-26页 |
3.3.6 实验组团体辅导活动模块示例 | 第26-29页 |
3.3.7 安慰剂组活动模块设计 | 第29-30页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1-43页 |
4.1 初中生自我概念和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 第31-34页 |
4.1.1 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分布情况 | 第31-33页 |
4.1.2 初中生攻击性的分布情况 | 第33页 |
4.1.3 初中生自我概念和攻击性的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4.1.4 初中生自我概念对攻击性的回归分析 | 第34页 |
4.2 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干预研究 | 第34-43页 |
4.2.1 不同组别被试的攻击性前测分数的同质性分析 | 第34-35页 |
4.2.2 不同组别被试的自我概念前测分数的同质性分析 | 第35-37页 |
4.2.3 不同实验干预影响自我概念变化的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4.2.4 不同实验干预影响攻击性变化水平的方差分析 | 第38-40页 |
4.2.5 不同实验干预影响自我概念后测的方差分析 | 第40-41页 |
4.2.6 不同实验干预影响攻击性后测的方差分析 | 第41-43页 |
5 分析讨论 | 第43-46页 |
5.1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攻击性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 第43页 |
5.2 针对性团体辅导对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机制 | 第43-45页 |
5.3 针对性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外显攻击性的影响机制 | 第45-46页 |
6 对策与建议 | 第46-48页 |
6.1 家庭方面 | 第46页 |
6.2 学校方面 | 第46-48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8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