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异噁唑-胸苷三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 | 第15-32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5-16页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15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5-16页 |
2.2 异噁唑-胸苷 1,2,3-三唑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6-17页 |
2.2.1 β-胸苷叠氮衍生物的合成 | 第16页 |
2.2.2 异噁唑-核苷 1,2,3-三唑化合物的合成 | 第16-1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7-32页 |
2.3.1 化合物 8a结构分析 | 第18-19页 |
2.3.2 化合物 8b结构分析 | 第19-21页 |
2.3.3 化合物 8c结构分析 | 第21-23页 |
2.3.4 化合物 8d结构分析 | 第23-25页 |
2.3.5 化合物 8e结构分析 | 第25-27页 |
2.3.6 化合物 8f结构分析 | 第27-29页 |
2.3.7 化合物 8g结构分析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化合物对群体感应的抑制作用 | 第32-38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3.2.2 化合物对群体效应抑制作用的初筛 | 第33-34页 |
3.2.3 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群体效应的抑制作用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3.3.1 化合物对CV026群体效应的抑制作用 | 第34-36页 |
3.3.2 化合物对PAO1群体感应的抑制作用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