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3-23页 |
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1 种系发育分型基因 | 第13页 |
1.2 外膜蛋白基因 | 第13-15页 |
1.3 强毒力岛 | 第15-16页 |
1.4 LEE毒力岛 | 第16-17页 |
1.5 ETT2毒力岛 | 第17-18页 |
2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第18-19页 |
2.1 国内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第18页 |
2.2 国外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第18-19页 |
3 细菌毒力与耐药的相关性 | 第19-21页 |
3.1 革兰氏阴性菌毒力与耐药相关性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3.2 革兰氏阳性菌毒力与耐药相关性研究现状 | 第2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试验一 奶牛乳房炎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分析 | 第23-40页 |
1.1 材料 | 第23-24页 |
1.1.1 菌株 | 第2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1.1.3 培养基 | 第23-24页 |
1.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4页 |
1.2 方法 | 第24-31页 |
1.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制备 | 第24-25页 |
1.2.2 DNA模板的制备 | 第25-26页 |
1.2.3 大肠杆菌种系发育分型的鉴定 | 第26-27页 |
1.2.4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 第27-31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1.3.1 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第31-32页 |
1.3.2 大肠杆菌种系发育分型结果 | 第32-33页 |
1.3.3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流行情况 | 第33-37页 |
1.4 讨论 | 第37-39页 |
1.5 小结 | 第39-40页 |
试验二 奶牛乳房炎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ompF和ECs3703mRNA表达水平与耐药相关性分析 | 第40-53页 |
2.1 材料 | 第40-41页 |
2.1.1 菌株 | 第4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0-41页 |
2.2 方法 | 第41-45页 |
2.2.1 溶液的制备 | 第41页 |
2.2.2 荧光定量PCR引物合成及检验 | 第41-42页 |
2.2.3 大肠杆菌总RNA的提取 | 第42页 |
2.2.4 RNA的反转录 | 第42-43页 |
2.2.5 定量PCR标准样品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2.3.1 引物特异性的检验结果 | 第45-46页 |
2.3.2 大肠杆菌总RNA提取结果 | 第46页 |
2.3.3 cDNA检验结果 | 第46页 |
2.3.4 定量标准样品的鉴定结果 | 第46-47页 |
2.3.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7-49页 |
2.3.6 基因ompF和ECs3703相对表达量 | 第49-51页 |
2.4 讨论 | 第51-52页 |
2.5 小结 | 第52-53页 |
试验三 奶牛乳房炎源大肠杆菌致病性与耐药相关性分析 | 第53-59页 |
3.1 材料 | 第53-54页 |
3.1.1 菌株 | 第53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53页 |
3.1.3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53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3.1.5 其他材料 | 第54页 |
3.2 方法 | 第54-55页 |
3.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54页 |
3.2.2 细菌悬液的制备 | 第54页 |
3.2.3 实验动物分组及攻毒 | 第54页 |
3.2.4 观察及检测指标 | 第54-55页 |
3.2.5 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55页 |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3.3.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55页 |
3.3.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55页 |
3.3.3 发病与死亡情况 | 第55-56页 |
3.3.4 致死率与耐药表型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3.4 讨论 | 第57-58页 |
3.4.1 奶牛乳房炎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 第57-58页 |
3.4.2 细菌耐药对毒力的影响 | 第58页 |
3.5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