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开式旋流分离器结构设计及流场数值模拟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背景来源 | 第9-10页 |
1.2 旋流分离器发展现状及研究成果 | 第10-16页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旋流分离器分离原理 | 第12-13页 |
1.2.3 结构特征 | 第13-14页 |
1.2.4 旋流分离器分离指标 | 第14-15页 |
1.2.5 预测分离效率的方法 | 第15-16页 |
1.3 数值计算模型发展 | 第16-19页 |
1.3.1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3.3 数值计算进展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渐开式分离器的结构设计 | 第21-41页 |
2.1 旋流分离器设计基本理论 | 第21-26页 |
2.1.1 旋流分离器结构 | 第21-23页 |
2.1.2 旋流分离器分离原理 | 第23-25页 |
2.1.3 螺旋式旋流分离器设计要点 | 第25-26页 |
2.2 入口设计 | 第26-30页 |
2.2.1 入口截面形状 | 第26-27页 |
2.2.2 入口流道形状 | 第27-30页 |
2.3 压力损失计算 | 第30-33页 |
2.4 分离器的长度 | 第33页 |
2.5 溢流管的设计 | 第33-34页 |
2.6 分离效率的计算 | 第34-35页 |
2.7 渐开式旋流分离器壁厚的计算 | 第35-37页 |
2.7.1 筒体壁厚的计算 | 第35-36页 |
2.7.2 溢流管壁厚的计算 | 第36-37页 |
2.8 分离器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2.8.1 新型旋流分离器物理模型 | 第37-38页 |
2.8.2 SolidWorks简介 | 第38页 |
2.8.3 画图过程 | 第38-40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旋流分离器数值模拟技术 | 第41-53页 |
3.1 旋流分离器数值模拟控制方程 | 第41-43页 |
3.2 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43-51页 |
3.2.1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 第43-44页 |
3.2.2 CFD中的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3.2.3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45-47页 |
3.2.4 湍流模型 | 第47-49页 |
3.2.5 离散格式 | 第49-50页 |
3.2.6 压力与速度的耦合格式 | 第50页 |
3.2.7 网格生成的方法 | 第50-51页 |
3.3 旋流分离器流场模拟基本流程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旋流分离器气相流场模拟 | 第53-68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几何模型 | 第53页 |
4.3 物理模型 | 第53-56页 |
4.3.1 简化假设 | 第53-54页 |
4.3.2 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4.3.3 边界条件 | 第55-56页 |
4.4 流场控制方程 | 第56-57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57-67页 |
4.5.1 流体迹线 | 第57-58页 |
4.5.2 气相流场速度分布图 | 第58-63页 |
4.5.3 压力场分布特性 | 第63-67页 |
4.6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气液两相流场数值模拟 | 第68-76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两相流的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5.3 两相流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70页 |
5.4 迭代计算 | 第70-71页 |
5.5 液滴相的分布 | 第71-75页 |
5.6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6-78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76页 |
6.2 本设计的不足以及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