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符号学视角下新旧《纸牌屋》媒体形象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0-23页
    一、选题来源第10-11页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21页
        (一) 对《纸牌屋》的研究第12-17页
        (二) 媒体角色银屏建构研究第17-18页
        (三) 翻拍现象的研究第18-20页
        (四) 相关研究述评第20-21页
    四、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五、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一章 故事介绍和文本选择第23-36页
    一、关于两部《纸牌屋》的介绍第23-24页
    二、谁在说,谁在看——故事的叙述者和受述者第24-26页
    三、说什么——《纸牌屋》的叙事逻辑和深层结构第26-32页
    四、文本选择——以媒体线索为研究视角第32-36页
第二章 两种文本媒体线索的符号学分析第36-61页
    一、故事的段落及情节的转化——关注故事之“事”第36-46页
        (一) 语义段分析第36-45页
        (二) 情节“转化”的节点第45-46页
    二、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关注故事之“人”第46-53页
        (一) 新闻道德与利益的博弈——BBC版媒体人角色内涵与关系第47-49页
        (二) 革新还是守旧?——Netflix版媒体人角色内涵与关系第49-51页
        (三) 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媒体人形象的嬗变第51-53页
    三、“循规蹈矩”与“崇尚自由”——关注故事之“空间”第53-61页
        (一) “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媒体办公空间比较第53-56页
        (二) “温馨讲究”与“凌乱随意”——女记者居住空间比较第56-59页
        (三) 从“循规蹈矩”到“崇尚自由”——媒体叙事空间的转变第59-61页
第三章 关键场景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关注叙事之“法”第61-81页
    一、BBC版本《纸牌屋》关键场景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第63-71页
        (一) 场景1:女记者马蒂第一次上门找男主人公第63-66页
        (二) 场景2:马蒂第一次与男主人公发生关系第66-69页
        (三) 场景3:马蒂找男主人公对峙被杀第69-71页
    二、Netflix版本《纸牌屋》关键场景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第71-77页
        (一) 场景1:女记者佐伊第一次上门找男主人公第71-74页
        (二) 场景2:佐伊第一次与男主人公发生关系第74-75页
        (三) 场景3:弗兰克杀害佐伊第75-77页
    三、两部剧话语意义建构的分析与比较第77-81页
        (一) 镜头暗示的意义差异第78-79页
        (二) 声音功能的不同侧重第79页
        (三) 人物特征的两类塑造第79-81页
第四章 媒体形象呈现差异及原因探寻第81-93页
    一、媒体形象呈现的差异第81-87页
        (一) 媒介技术的不同: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时代第81-83页
        (二) 媒体机构的区别:新闻自由的“背离”与“实现”第83-85页
        (三) 媒体人的差异:新闻“理想主义者”与“不择手段者”第85-86页
        (四) 媒体与政治关系的异同:“忠诚的盟友”与“危险的交易”第86-87页
    二、媒介形象呈现差异的原因第87-93页
        (一) 传播技术的时代变迁第88-90页
        (二) 政治、媒体、文化背景的差异第90-91页
        (三) 导演风格不同及文本篇幅限制第91-93页
结语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致谢第99-10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面活性剂囊泡与含类固醇结构的两亲分子的相互作用
下一篇:《周氏冥通记》虚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