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的由来 | 第9页 |
1.2 社交媒体与自我表达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社交媒体的研究 | 第9-11页 |
1.2.2 自我表达研究 | 第11-13页 |
1.2.3 新媒体艺术审美研究 | 第13页 |
1.2.4 国外社交媒体与自我表达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社交媒体自我表达概述 | 第16-23页 |
2.1 自我表达的时代背景 | 第16-18页 |
2.1.1 中国社会转型期下的特殊社会背景 | 第16页 |
2.1.2 由Web2.0 到Web3.0 的科技背景 | 第16-17页 |
2.1.3 网络文化背景 | 第17页 |
2.1.4 由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媒介背景 | 第17-18页 |
2.2 社交媒体的定义、历程、特征及其分类 | 第18-21页 |
2.2.1 社交媒体的定义 | 第18页 |
2.2.2 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2.3 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 | 第19页 |
2.2.4 社交媒体的分类 | 第19-21页 |
2.3 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的定义 | 第21-23页 |
2.3.1 自我表达 | 第21页 |
2.3.2 社交媒体自我表达 | 第21-23页 |
3 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的艺术特色 | 第23-39页 |
3.1 多元化艺术符号 | 第23-28页 |
3.1.1 多样化的头像展现 | 第23-25页 |
3.1.2 个性化的昵称使用 | 第25页 |
3.1.3 多彩化的空间呈现 | 第25-27页 |
3.1.4 多元化的形式展现 | 第27页 |
3.1.5 丰富化的词语运用 | 第27-28页 |
3.2 多维度艺术主体 | 第28-34页 |
3.2.1 个体主体表达个性化 | 第28-30页 |
3.2.2 政府主体表达官方化、政务化 | 第30-32页 |
3.2.3 媒体主体议程设置,引导舆论 | 第32-33页 |
3.2.4 企业主体宣传企业形象,传递企业声音 | 第33-34页 |
3.3 多样化语言风格 | 第34-39页 |
3.3.1 宣泄讽刺 | 第35页 |
3.3.2 知性柔婉 | 第35-36页 |
3.3.3 幽默诙谐 | 第36-37页 |
3.3.4 简明扼要 | 第37-39页 |
4 社交媒体自我表达存在的问题 | 第39-45页 |
4.1 自我表达语言失范 | 第39-40页 |
4.1.1 脏话频现 | 第39页 |
4.1.2 言论造成人身攻击 | 第39-40页 |
4.2 自我表达群体极化 | 第40-41页 |
4.2.1 出现“群体极化”现象 | 第40-41页 |
4.2.2 弱势群体逐渐被边缘化 | 第41页 |
4.3 自我表达过程缺乏理性 | 第41-42页 |
4.3.1 信息源真实性有待考证 | 第41-42页 |
4.3.2 传播呈现“蝴蝶效应” | 第42页 |
4.4 自我表达助推媚俗文化、炒作文化的盛行 | 第42-45页 |
4.4.1 媚俗文化盛行 | 第42-43页 |
4.4.2 炒作文化盛行 | 第43-45页 |
5 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的规范 | 第45-49页 |
5.1 表达之社会教育 | 第45-46页 |
5.1.1 加强媒介法制教育,构建和谐社交媒体表达环境 | 第45页 |
5.1.2 加强媒介道德教育,塑造健康健全的媒介道德人格 | 第45页 |
5.1.3 推进媒介素质教育,提高主体自身修养 | 第45-46页 |
5.2 表达之主体自身 | 第46-47页 |
5.2.1 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 第46页 |
5.2.2 培养自身艺术审美 | 第46页 |
5.2.3 增强社会责任感 | 第46-47页 |
5.3 表达之社交媒体建设 | 第47-49页 |
5.3.1 完善社交媒体运行机制 | 第47页 |
5.3.2 创新社交媒体个性服务 | 第47-48页 |
5.3.3 健全社交媒体法律法规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