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的基础条件与资料的评估 | 第16-17页 |
·研究的基础条件 | 第16页 |
·资料的评估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金融服务业 | 第21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 | 第21-22页 |
·产业网络 | 第22页 |
·国外金融服务业集聚研究 | 第22-24页 |
·金融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金融中心研究 | 第23页 |
·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演进机理研究 | 第23-24页 |
·金融服务业集群效应机理研究 | 第24页 |
·国内金融服务业集聚研究 | 第24-26页 |
·金融中心研究 | 第24-25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动因研究 | 第25页 |
·金融服务业集群网络联系研究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形成与结构分析 | 第27-41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形成的全球化背景 | 第27-30页 |
·全球价值链片段化 | 第27-28页 |
·生产服务体系垂直分离 | 第28页 |
·世界城市网络的多层极化 | 第28-29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29-30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组成要素分析 | 第30-31页 |
·产业网络组成的三要素 | 第30-31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构成要素 | 第31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 第31-35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核心网络 | 第32-33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辅助网络 | 第33-34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外围支持网络 | 第34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社会关系网络 | 第34-35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形成的内在机理 | 第35-37页 |
·竞争导向机理 | 第35-36页 |
·效率导向机理 | 第36页 |
·资源导向机理 | 第36-37页 |
·信息导向机理 | 第37页 |
·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结构效益 | 第37-39页 |
·创新能力效益 | 第37-38页 |
·经济效益 | 第38-39页 |
·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 | 第39页 |
·知识溢出效益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状况 | 第41-51页 |
·天河区——广州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区 | 第41-43页 |
·天河区发展金融服务业的 SWOT 分析 | 第43-50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具备的优势(STRENGTH) | 第43-45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劣势(WEAKNESS) | 第45-46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 第46-48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THREAT)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研究 | 第51-71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识别 | 第51-54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调查 | 第54-56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和内容 | 第54-55页 |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 第55-56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形成阶段分析 | 第56-61页 |
·国有银行为主的阶段:1985 年——1991 年 | 第57页 |
·各类金融企业参与阶段:1992 年——1999 年 | 第57-59页 |
·金融政策吸引网络参与者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59-61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层次结构分析 | 第61-67页 |
·核心网络层业务联系密切 | 第61-64页 |
·辅助网络层应尽快完善 | 第64-65页 |
·外围支持网络力度不够 | 第65-66页 |
·社会关系网络层重视不足 | 第66-67页 |
·天河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形成机理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3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72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72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2页 |
·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附录1 | 第81-84页 |
附录2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