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 1.1 温室效应与CO_2捕集 | 第14页 |
| 1.2 CO_2捕集技术 | 第14-16页 |
| 1.2.1 吸收法 | 第14-15页 |
| 1.2.2 吸附法 | 第15页 |
| 1.2.3 膜分离法 | 第15-16页 |
| 1.2.4 几种分离方法比较 | 第16页 |
| 1.3 层状双氢氧化物简介 | 第16-22页 |
| 1.3.1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组成与结构 | 第17-18页 |
| 1.3.2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性质 | 第18-19页 |
| 1.3.3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应用 | 第19-22页 |
| 1.4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 1.4.1 共沉淀法 | 第22-23页 |
| 1.4.2 水热合成法 | 第23页 |
| 1.4.3 成核/晶隔离法 | 第23页 |
| 1.4.4 其它方法 | 第23页 |
| 1.5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改性方法 | 第23-25页 |
| 1.5.1 煅烧还原法 | 第24页 |
| 1.5.2 离子交换法 | 第24-25页 |
| 1.6 氨基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捕集CO_2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二次氨基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50页 |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0-33页 |
| 2.2.1 二次氨基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 | 第30-32页 |
| 2.2.2 二次氨基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的表征 | 第32-33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8页 |
| 2.3.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33-36页 |
| 2.3.2 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36-37页 |
| 2.3.3 表面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 2.3.4 孔隙结构分析 | 第39-41页 |
| 2.3.5 氨基负载量测定 | 第41-47页 |
| 2.3.6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二次氨基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吸附捕集CO_2 | 第50-73页 |
| 3.1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 3.1.1 吸附容量测定 | 第50-51页 |
| 3.1.2 吸附速率测定 | 第51页 |
| 3.1.3 吸附脱附循环实验 | 第51-52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2-71页 |
| 3.2.1 氨基负载量对CO_2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2-58页 |
| 3.2.2 温度对CO_2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 3.2.3 压力对CO_2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 3.2.4 吸附剂循环再生性能 | 第60-63页 |
| 3.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63-68页 |
| 3.2.6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68-70页 |
| 3.2.7 吸附机理研究 | 第70-7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四章 吸附过程模拟 | 第73-80页 |
| 4.1 模拟软件简介 | 第73页 |
| 4.2 计算方法和模型选择 | 第73-75页 |
| 4.2.1 模拟吸附床微分计算方法 | 第73页 |
| 4.2.2 数学模型 | 第73-74页 |
| 4.2.3 吸附平衡模型 | 第74-75页 |
| 4.3 CO_2吸附过程模拟 | 第75-79页 |
| 4.3.1 模拟流程图 | 第75页 |
| 4.3.2 模拟参数 | 第75-76页 |
| 4.3.3 模拟结果 | 第76-7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