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红色历史遗存”边缘空间设计方法研究--以志丹县志丹陵片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6-18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的缘起 | 第1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1.3.1 历史遗存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3.2 边缘空间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6-29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2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6-28页 |
1.4.3 研究的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红色历史遗存与边缘空间相关研究 | 第29-48页 |
2.1 红色历史遗存概述 | 第29-34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2.1.2 概念辨析 | 第31-33页 |
2.1.3 主要类型 | 第33-34页 |
2.2 边缘空间概述 | 第34-40页 |
2.2.1 概念解析 | 第34-36页 |
2.2.2 空间特性 | 第36-38页 |
2.2.3 构成要素 | 第38-40页 |
2.3 红色历史遗存边缘空间的概述 | 第40-47页 |
2.3.1 概念解析 | 第40-41页 |
2.3.2 功能作用 | 第41-42页 |
2.3.3 范围界定 | 第42-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城市红色历史遗存特质研究 | 第48-63页 |
3.1 背景特征 | 第48-49页 |
3.1.1 政治性 | 第48页 |
3.1.2 阶级性 | 第48-49页 |
3.2 价值特征 | 第49-52页 |
3.2.1 历史文化价值 | 第49-50页 |
3.2.2 科研教育价值 | 第50-51页 |
3.2.3 时代精神价值 | 第51-52页 |
3.3 属性特征 | 第52-55页 |
3.3.1 先进性 | 第52-53页 |
3.3.2 大众性 | 第53页 |
3.3.3 情境性 | 第53-54页 |
3.3.4 传承性 | 第54页 |
3.3.5 复合性 | 第54-55页 |
3.4 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3.4.1 广泛性 | 第55-56页 |
3.4.2 地域性与时段性 | 第56-57页 |
3.5 存在问题 | 第57-62页 |
3.5.1 功能联系的阻隔 | 第57-58页 |
3.5.2 空间形态的驳斥 | 第58-59页 |
3.5.3 周边环境的对立 | 第59-60页 |
3.5.4 历史文脉的断裂 | 第60-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红色历史遗存边缘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63-94页 |
4.1 目标与价值 | 第63-65页 |
4.1.1 目标取向 | 第63-64页 |
4.1.2 价值取向 | 第64-65页 |
4.2 功能的融合 | 第65-71页 |
4.2.1 拓展——红色历史遗存文化功能的外延 | 第66-68页 |
4.2.2 引入——城市功能的载入 | 第68-69页 |
4.2.3 衔接——红色历史遗存与城市功能的融合 | 第69-71页 |
4.3 空间的协同 | 第71-79页 |
4.3.1 优化空间肌理 | 第71-74页 |
4.3.2 整合空间界面 | 第74-76页 |
4.3.3 营造视线通廊 | 第76-79页 |
4.4 尺度的和谐 | 第79-86页 |
4.4.1 场尺度 | 第79-81页 |
4.4.2 街巷尺度 | 第81-84页 |
4.4.3 建筑尺度 | 第84-86页 |
4.5 文脉的传承 | 第86-93页 |
4.5.1 红色文化的体现 | 第86-89页 |
4.5.2 文化要素的编织 | 第89-91页 |
4.5.3 物化空间的诱导 | 第91-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志丹陵边缘空间设计 | 第94-114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94-100页 |
5.1.1 区位背景 | 第94页 |
5.1.2 文化背景 | 第94-95页 |
5.1.3 现状综述 | 第95-98页 |
5.1.4 范围界定 | 第98-100页 |
5.2 目标原则 | 第100-102页 |
5.2.1 目标定位 | 第100-101页 |
5.2.2 设计原则 | 第101-102页 |
5.3 以能融陵——功能楔入 | 第102-105页 |
5.3.1 红色文化功能的展开 | 第103页 |
5.3.2 城市公共功能的延续 | 第103-104页 |
5.3.3 遗存与城市功能衔接 | 第104-105页 |
5.4 以陵引形——空间整合 | 第105-109页 |
5.4.1 肌理修复 | 第105-107页 |
5.4.2 界面连续 | 第107-108页 |
5.4.3 视线通廊 | 第108-109页 |
5.5 以点构线——环境协调 | 第109-110页 |
5.5.1“点”的协调 | 第109页 |
5.5.2“线”的统一 | 第109-110页 |
5.6 以境传情——文脉延续 | 第110-113页 |
5.6.1 红色文化的强化 | 第110-111页 |
5.6.2 黄土风情的强化 | 第111-112页 |
5.6.3 空间环境的诱导 | 第112-11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语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