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绪言 | 第8-25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11页 |
| 1.美育促进人格的完善 | 第8-9页 |
| 2.美育课程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 第9页 |
| 3.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 4.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是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方面 | 第10页 |
| 5.高校美育课程内容存在诸多问题 | 第10-11页 |
| 6.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研究存在不足 | 第11页 |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 1.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2.研究问题 | 第12页 |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四)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 (五)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1.高校美育 | 第13-14页 |
| 2.高校美育课程 | 第14页 |
| 3.高校美育课程内容 | 第14-15页 |
| (六)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 1.关于高校美育课程的研究 | 第15-19页 |
| 2.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 第19-24页 |
| 3.小结 | 第24-25页 |
| 二、研究设计 | 第25-27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三、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理论分析 | 第27-36页 |
| (一)高校美育课程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 第27-33页 |
| 1.目标性原则 | 第27-28页 |
| 2.美学为基础的原则 | 第28-29页 |
|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29-30页 |
| 4.艺术是主体的原则 | 第30-31页 |
| 5.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原则 | 第31-32页 |
| 6.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综合性原则 | 第32-33页 |
| 7.主体性和主导性原则 | 第33页 |
|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框架设计 | 第33-36页 |
| 1.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 | 第34页 |
| 2.美学理论知识的内容 | 第34页 |
| 3.美育理论知识的内容 | 第34-35页 |
| 4.各种类型美的理论与审美实践的内容 | 第35-36页 |
| 四、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实证分析 | 第36-57页 |
| (一)高校美育教材内容分析 | 第36-44页 |
| 1.研究目的 | 第36页 |
| 2.研究方法 | 第36页 |
| 3.研究步骤 | 第36-39页 |
| 4.研究结果 | 第39-42页 |
| 5.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 (二)高校美育课堂教学内容分析 | 第44-55页 |
| 1.研究目的 | 第45页 |
| 2.研究方法 | 第45页 |
| 3.研究步骤 | 第45页 |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5-55页 |
| (三)高校美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 1.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审美实践的内容较少 | 第55页 |
| 2.美学理论知识与审美实践相分离 | 第55-56页 |
| 3.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不强 | 第56页 |
| 4.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容 | 第56-57页 |
| 五、完善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建议 | 第57-66页 |
| (一)注重审美实践内容的设置 | 第57-58页 |
| 1.审美体验内容的设置 | 第57-58页 |
| 2.审美创造内容的设置 | 第58页 |
| (二)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 第58-60页 |
| 1.课堂教学中地方传统文化的运用 | 第58-59页 |
| 2.课外审美实践活动中对地方资源的利用 | 第59-60页 |
| (三)注重内容的综合性 | 第60-63页 |
| 1.课程内容的空间综合 | 第60-62页 |
| 2.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 | 第62-63页 |
| 3.课程内容的时间综合 | 第63页 |
| (四)将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的内容相结合 | 第63-66页 |
| 1.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63-64页 |
| 2.课堂教学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