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施慈善教育探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中学实施慈善教育的必要性 | 第25-35页 |
第一节 重视慈善教育,是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25-28页 |
一、西方国家重视慈善教育的发展 | 第25-26页 |
二、我国政府加快学校慈善教育的进程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慈善教育是中学德育的应有之义 | 第28-30页 |
一、慈善教育的目标符合中学德育 | 第28页 |
二、慈善教育是中学德育的新亮点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当前中学慈善教育的缺乏,呼吁开展慈善教育 | 第30-35页 |
一、学校慈善教育缺乏实施保障 | 第30-31页 |
二、学校慈善教育理念并未真正普及 | 第31-32页 |
三、学校慈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 第32页 |
四、学校慈善教育活动缺乏活力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中学实施慈善教育的目标 | 第35-43页 |
第一节 宣传与普及慈善知识,做懂慈善的中学生 | 第35-38页 |
一、关于慈善理论的知识 | 第36-37页 |
二、关于慈善实践的知识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养成与践行慈善行为,做有善行的中学生 | 第38-41页 |
一、积累慈善经验,做自助之人 | 第38-39页 |
二、践行慈善行为,做互帮互助之人 | 第39-40页 |
三、养成与践行慈善习惯,做助人为乐之人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形成慈善自主意识,做一个知行统一的中学生 | 第41-43页 |
一、形成慈善自主意识 | 第41-42页 |
二、“善心”与“善行”的统一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中学实施慈善教育的内容 | 第43-54页 |
第一节 学会爱人的慈善品质 | 第44-47页 |
一、慈善之爱的定位 | 第44页 |
二、慈善之爱的实现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学会尊重的慈善品质 | 第47-48页 |
一、尊重品质的定位 | 第47-48页 |
二、尊重品质的实现 | 第48页 |
第三节 学会关心的慈善品质 | 第48-50页 |
一、关心品质的定位 | 第48-50页 |
二、关心品质的实现 | 第50页 |
第四节 学会同情的慈善品质 | 第50-52页 |
一、同情品质的定位 | 第50-51页 |
二、同情品质的实现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学会感恩的慈善品质 | 第52-54页 |
一、感恩品质的定位 | 第52-53页 |
二、感恩品质的实现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中学实施慈善教育的途径 | 第54-67页 |
第一节 以学科教育为基础,渗透慈善知识 | 第54-57页 |
一、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慈善教育 | 第54-55页 |
二、开发和利用慈善资源 | 第55-57页 |
第二节 以慈善活动为支撑,在活动中引领慈善行为 | 第57-59页 |
一、在校内活动中引领慈善行为 | 第57-59页 |
二、在校外志愿活动中践行慈善行为 | 第59页 |
第三节 在生活中形成慈善习惯,引导慈善品德 | 第59-65页 |
一、在生活中树立榜样,引导慈善品德 | 第60-61页 |
二、开辟慈善教育特色化之路,增添生活元素 | 第61-65页 |
第四节 以管理机制为保障,开展慈善教育 | 第65-67页 |
一、落实学校慈善教育实施的制度 | 第65页 |
二、加强慈善教育的计划性,常抓不懈 | 第65-66页 |
三、加强对慈善专业人才教师队伍的培养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