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NAND Flash存储系统原理及综述 | 第14-19页 |
1.2.1 NAND flash分类 | 第16-18页 |
1.2.2 基于NAND flash的存储系统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1.3 MLC NAND flash存储系统可靠性综述 | 第19-29页 |
1.3.1 MLC NAND flash错误率问题 | 第20-21页 |
1.3.2 降低MLC NAND flash存储系统错误率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4页 |
1.3.3 MLC NAND flash使用寿命问题 | 第24-26页 |
1.3.4 延长MLC NAND flash使用寿命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1.3.5 MLC NAND flash存储系统意外掉电问题 | 第28-29页 |
1.3.6 提高MLC NAND flash存储系统意外掉电时可靠性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MLC NAND flash存储系统元数据冗余方法 | 第31-5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1-34页 |
2.2 元数据冗余方法 | 第34-41页 |
2.2.1 元数据识别方法 | 第35-36页 |
2.2.2 元数据透明备份策略 | 第36-39页 |
2.2.3 隐式编程策略 | 第39-41页 |
2.3 实验及分析 | 第41-52页 |
2.3.1 实验平台设计 | 第42-46页 |
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MLC NAND flash存储系统非对称访问方法 | 第53-78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3-57页 |
3.2 离散SLC方法 | 第57-67页 |
3.2.1 元数据地址配对策略 | 第59-61页 |
3.2.2 离散垃圾回收策略 | 第61-62页 |
3.2.3 离散SLC对MLC NAND flash使用寿命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3.2.4 实验及分析 | 第64-67页 |
3.3 非对称编程方法 | 第67-77页 |
3.3.1 MLC NAND flash错误率分布 | 第67-68页 |
3.3.2 系统结构 | 第68-69页 |
3.3.3 MSB页分配策略 | 第69-70页 |
3.3.4 非对称垃圾回收策略 | 第70-71页 |
3.3.5 实验及分析 | 第71-77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77-78页 |
第4章 MLC NAND flash固态盘垃圾回收相关并行访问方法 | 第78-93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78-82页 |
4.1.1 垃圾回收操作 | 第79页 |
4.1.2 并行访问方法 | 第79-80页 |
4.1.3 请求队列 | 第80-81页 |
4.1.4 研究动机 | 第81-82页 |
4.2 GCAS:垃圾回收相关并行访问策略 | 第82-87页 |
4.2.1 非并行调度策略 | 第83-84页 |
4.2.2 混合并行策略 | 第84-87页 |
4.3 实验及分析 | 第87-92页 |
4.3.1 垃圾回收开销 | 第88-90页 |
4.3.2 I/O性能 | 第90-92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92-93页 |
第5章 MLC NAND flash存储阵列快速可靠应急备份方法 | 第93-112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93-96页 |
5.2 贪婪备份方法 | 第96-104页 |
5.2.1 SSD备份过程能耗分析 | 第96-97页 |
5.2.2 贪婪备份系统架构 | 第97-100页 |
5.2.3 动态通道选择策略 | 第100-102页 |
5.2.4 快速安全编程策略 | 第102-104页 |
5.3 实验及分析 | 第104-111页 |
5.3.1 实验平台搭建 | 第104-106页 |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6-111页 |
5.3.3 贪婪备份方法开销分析 | 第111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