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介孔碳纳米球提高雷洛昔芬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第7-12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20页
    1. 雷洛昔芬第12-14页
        1.1 雷洛昔芬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第12页
        1.2 雷洛昔芬理化性质及体内药动学特性第12-14页
        1.3 雷洛昔芬生物利用度第14页
    2. 介孔碳纳米材料简介及其在淋巴给药方面的作用第14-16页
        2.1 碳纳米材料第14-15页
        2.2 介孔材料第15-16页
        2.3 亲水性介孔碳纳米材料第16页
    3. 口服淋巴靶向制剂研究进展第16-19页
        3.1 口服给药方式的优缺点第16-17页
        3.2 淋巴系统第17-18页
        3.3 药物肠淋巴转运途径第18页
        3.4 淋巴靶向制剂第18-19页
    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MCNs的制备与表征第20-27页
    1. 实验材料第20-21页
        1.1 仪器第20-21页
        1.2 试药第21页
    2. 实验方法第21-24页
        2.1 溶液配制第21页
        2.2 MCNs的制备第21-23页
            2.2.1 CNs的制备第21-22页
            2.2.2 MCNs的制备第22-23页
        2.3 MCNs的表征第23-24页
            2.3.1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第23页
            2.3.2 粒径与形态第23-2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4-26页
        3.1 MCNs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第24-25页
        3.2 MCNs粒径与形态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RXF-MCNs的制备与表征第27-36页
    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1.1 仪器第27-28页
        1.2 试药第28页
    2. 实验方法第28-31页
        2.1 溶液配制第28页
        2.2 RXF含量测定第28-29页
        2.3 MCNs对RXF的等温吸附实验第29页
        2.4 RXF-MCNs的制备与表征第29-30页
            2.4.1 RXF-MCNs的制备第29-30页
            2.4.2 粒径、ζ 电位和形态第30页
            2.4.3 包封率第30页
        2.5 RXF-MCNs贮存稳定性考查第30页
        2.6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第30-31页
        2.7 RXF-MCNs体外释放第31页
            2.7.1 制剂制备第31页
            2.7.2 体外释放第3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1-35页
        3.1 等温吸附实验第31-32页
        3.2 RXF-MCNs的制备与表征第32-33页
        3.3 DSC第33-34页
        3.4 RXF-MCNs的体外释放第34-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RXF-MCNs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第36-43页
    1. 实验材料第36-37页
        1.1 仪器第36-37页
        1.2 试药第37页
        1.3 实验动物第37页
    2. 实验方法第37-39页
        2.1 溶液配制和制剂准备第37-38页
        2.2 颈静脉插管手术第38页
        2.3 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第38-39页
        2.4 样品处理与分析第39页
    3. RXF含量测定第39-40页
    4. 结果与讨论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MCNs对RXF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影响第43-48页
    1. 实验材料第43-45页
        1.1 仪器第43-44页
        1.2 试药第44页
        1.3 细胞第44-45页
    2. 实验方法第45-46页
        2.1 溶液配制第45页
        2.2 细胞培养第45页
        2.3 孵育反应第45-46页
        2.4 样品处理第4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MCNs促进RXF口服吸收的机制研究第48-59页
    1. 实验材料第48-50页
        1.1 仪器第48-49页
        1.2 试药第49-50页
        1.3 实验细胞第50页
        1.4 实验动物第50页
    2. 实验方法第50-53页
        2.1 溶液配制第50页
        2.2 淋巴转运第50-51页
            2.2.1 淋巴插管手术第51页
            2.2.2 在体淋巴转运第51页
        2.3 淋巴结黑染第51-52页
        2.4 细胞内化第52页
            2.4.1 荧光碳纳米球的制备第52页
            2.4.2 细胞培养第52页
            2.4.3 细胞内化第52页
        2.5 跨上皮吸收第52-53页
        2.6 肠上皮生物粘附性第5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3.1 在体淋巴转运第53-54页
        3.2 淋巴结黑染第54-55页
        3.3 细胞内化第55-56页
        3.4 跨上皮吸收第56-57页
        3.5 肠上皮生物粘附性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全文总结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受限态高分子的链结构及其玻璃化转变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线性波理论压力式水位测量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