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6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常规水处理技术在微污染水净化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1.2.1 微污染水源水的特点 | 第17-18页 |
1.2.2 常规工艺的改进 | 第18-21页 |
1.3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组合工艺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1-26页 |
1.3.1 MBR的除污染效能 | 第21-23页 |
1.3.2 MBR的膜污染 | 第23-24页 |
1.3.3 膜组合工艺的应用 | 第24-26页 |
1.4 目标污染物选择 | 第26-31页 |
1.4.1 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 第26-28页 |
1.4.2 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技术 | 第28-31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43页 |
2.1 试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 第33-39页 |
2.1.1 MBR小试装置 | 第33-34页 |
2.1.2 NF小试装置 | 第34-36页 |
2.1.3 MBR-NF联用装置 | 第36-37页 |
2.1.4 活性炭与MBR联用装置 | 第37-38页 |
2.1.5 短流程中试装置 | 第38-39页 |
2.2 检测方法 | 第39-43页 |
2.2.1 浊度和SS、MLSS的检测 | 第39页 |
2.2.2 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检测 | 第39-40页 |
2.2.3 总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的测定 | 第40页 |
2.2.4 紫外吸光度的测定 | 第40页 |
2.2.5 水样的pH和溶解氧浓度的检测 | 第40页 |
2.2.6 微量有机物的测定 | 第40页 |
2.2.7 荧光光谱 | 第40页 |
2.2.8 生物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2.2.9 比好氧速率的测定 | 第41页 |
2.2.10 纳滤进水SDI值的检测 | 第41-42页 |
2.2.11 纳滤膜通量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第3章 MBR净化微污染水研究 | 第43-70页 |
3.1 MBR的启动 | 第43-44页 |
3.2 MBR净化微污染水的性能 | 第44-53页 |
3.2.1 MBR反应器中污泥增长 | 第44-46页 |
3.2.2 MBR对氨氮的去除性能 | 第46-47页 |
3.2.3 MBR对DOC和UV_(254)的去除性能 | 第47-48页 |
3.2.4 MBR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特性 | 第48-51页 |
3.2.5 其它污染物的去除 | 第51-53页 |
3.3 HRT对MBR除污染性能的影响 | 第53-56页 |
3.4 特征有机物去除分析 | 第56-68页 |
3.4.1 活性污泥吸附作用 | 第56-59页 |
3.4.2 微生物降解作用 | 第59-63页 |
3.4.3 生物膜的截留作用 | 第63-66页 |
3.4.4 特征有机物的去除途径分析 | 第66-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MBR与纳滤联用净化微污染水 | 第70-94页 |
4.1 NF的运行参数优化 | 第70-73页 |
4.1.1 NF的工作压力 | 第70-71页 |
4.1.2 NF的产水率 | 第71-72页 |
4.1.3 产水率对纳滤膜污染的影响 | 第72-73页 |
4.2 NF的进水负荷要求 | 第73-78页 |
4.2.1 不同进水负荷下NF的净水性能 | 第73-77页 |
4.2.2 进水有机负荷对纳滤膜污染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 MBR与NF联用工艺的净水性能 | 第78-82页 |
4.3.1 联用工艺对氨氮的去除 | 第78-79页 |
4.3.2 联用工艺对DOC和UV_(254)的去除 | 第79-80页 |
4.3.3 联用工艺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 | 第80-82页 |
4.4 NF膜的清洗 | 第82-87页 |
4.4.1 纳滤膜的通量变化 | 第82-83页 |
4.4.2 清洗剂的选择 | 第83-85页 |
4.4.3 清洗条件的优选 | 第85-87页 |
4.5 MBR-NF联用工艺的浓水处理 | 第87-93页 |
4.5.1 浓水的性质分析 | 第87-88页 |
4.5.2 浓水回流后MBR-NF系统的净水效果 | 第88-90页 |
4.5.3 MBR混合液的性质变化 | 第90-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活性炭与MBR联用净化微污染水源水 | 第94-130页 |
5.1 GAC-MBR与PAC/MBR性能比较 | 第94-99页 |
5.1.1 常规指标的去除效果 | 第94-95页 |
5.1.2 硝基苯的去除效果 | 第95-97页 |
5.1.3 硝基苯的去除规律分析 | 第97-99页 |
5.2 PAC/MBR的优化运行 | 第99-108页 |
5.2.1 氨氮的去除 | 第99-100页 |
5.2.2 NOM的去除 | 第100-101页 |
5.2.3 特征有机物的去除 | 第101-104页 |
5.2.4 投加策略对比 | 第104-108页 |
5.3 PAC对有机物的吸附 | 第108-114页 |
5.3.1 吸附硝基苯和 2,4,6-三氯酚 | 第108-111页 |
5.3.2 吸附天然有机物 | 第111-114页 |
5.4 PAC/MBR与MBR的微生物性能对比 | 第114-119页 |
5.4.1 微生物量的积累 | 第114-115页 |
5.4.2 硝基苯和 2,4,6-三氯酚的最大降解速率 | 第115-118页 |
5.4.3 微生物的种群变化 | 第118-119页 |
5.5 PAC的强化作用分析 | 第119-128页 |
5.5.1 有机物的去除途径变化 | 第119-123页 |
5.5.2 抗冲击负荷性能对比 | 第123-126页 |
5.5.3 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5.6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6章 短流程膜组合工艺净化微污染水中试研究 | 第130-143页 |
6.1 MBR与常规工艺对比 | 第130-132页 |
6.2 短流程膜组合工艺与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对比 | 第132-136页 |
6.2.1 浊度 | 第132-133页 |
6.2.2 氨氮 | 第133页 |
6.2.3 DOC和UV_(254) | 第133-135页 |
6.2.4 硝基苯 | 第135-136页 |
6.2.5 AOC | 第136页 |
6.3 膜组合工艺的实用性分析 | 第136-142页 |
6.3.1 对水源水质的适应性 | 第136-137页 |
6.3.2 占地面积核算 | 第137-139页 |
6.3.3 能耗和运行成本估算 | 第139-14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结论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8-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