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其他论文

高攀龙易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13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第13-16页
第二章 高攀龙易学学述第16-23页
    2.1 高攀龙易学的思想背景和渊源第16-18页
    2.2 《周易易简说》的成书、体例与结构第18-19页
    2.3 高攀龙的治易理念第19-23页
第三章 生生之谓易的本体论第23-45页
    3.1 理气观第24-35页
        3.1.1 天地之先惟斯一气第24-26页
        3.1.2 浩然之气与太虚之气第26-28页
        3.1.3 易之生生次序为理第28-30页
        3.1.4 易以顺性命之理第30-32页
        3.1.5 天理即至善第32-33页
        3.1.6 感应无端息息造命第33-35页
    3.2 心性论第35-45页
        3.2.1 此心体便是易第35-37页
        3.2.2 易之心与非易之心第37-39页
        3.2.3 易之生生凝聚成性第39-41页
        3.2.4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第41-42页
        3.2.5 天地之性非学不复第42-45页
第四章 敬惧无咎的易学工夫论第45-69页
    4.1 格物穷理第46-52页
        4.1.1 格物格己身第46-48页
        4.1.2 格物以明善第48-50页
        4.1.3 有善而无著第50-52页
    4.2 居敬复性第52-59页
        4.2.1 性以敬知第52-54页
        4.2.2 性以敬复第54-56页
        4.2.3 性以敬尽第56-59页
    4.3 修悟并重第59-63页
        4.3.1 修有万殊悟为一本第59-61页
        4.3.2 化乾知为坤能第61-63页
    4.4 学以致用的用“易”之道第63-69页
        4.4.1 为官之时的上疏第63-66页
        4.4.2 在野之时的讲学第66-69页
第五章 高攀龙易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第69-78页
    5.1 天人合德的解《易》要义第69-71页
    5.2 《周易》与《四书》的互释与会通第71-74页
    5.3 高攀龙易学的历史地位第74-78页
结语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MGB1影响小鼠黑素瘤B16细胞自噬作用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厦门城郊森林公园不同林分风景游憩林健康评价及保健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