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易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高攀龙易学学述 | 第16-23页 |
2.1 高攀龙易学的思想背景和渊源 | 第16-18页 |
2.2 《周易易简说》的成书、体例与结构 | 第18-19页 |
2.3 高攀龙的治易理念 | 第19-23页 |
第三章 生生之谓易的本体论 | 第23-45页 |
3.1 理气观 | 第24-35页 |
3.1.1 天地之先惟斯一气 | 第24-26页 |
3.1.2 浩然之气与太虚之气 | 第26-28页 |
3.1.3 易之生生次序为理 | 第28-30页 |
3.1.4 易以顺性命之理 | 第30-32页 |
3.1.5 天理即至善 | 第32-33页 |
3.1.6 感应无端息息造命 | 第33-35页 |
3.2 心性论 | 第35-45页 |
3.2.1 此心体便是易 | 第35-37页 |
3.2.2 易之心与非易之心 | 第37-39页 |
3.2.3 易之生生凝聚成性 | 第39-41页 |
3.2.4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 第41-42页 |
3.2.5 天地之性非学不复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敬惧无咎的易学工夫论 | 第45-69页 |
4.1 格物穷理 | 第46-52页 |
4.1.1 格物格己身 | 第46-48页 |
4.1.2 格物以明善 | 第48-50页 |
4.1.3 有善而无著 | 第50-52页 |
4.2 居敬复性 | 第52-59页 |
4.2.1 性以敬知 | 第52-54页 |
4.2.2 性以敬复 | 第54-56页 |
4.2.3 性以敬尽 | 第56-59页 |
4.3 修悟并重 | 第59-63页 |
4.3.1 修有万殊悟为一本 | 第59-61页 |
4.3.2 化乾知为坤能 | 第61-63页 |
4.4 学以致用的用“易”之道 | 第63-69页 |
4.4.1 为官之时的上疏 | 第63-66页 |
4.4.2 在野之时的讲学 | 第66-69页 |
第五章 高攀龙易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 第69-78页 |
5.1 天人合德的解《易》要义 | 第69-71页 |
5.2 《周易》与《四书》的互释与会通 | 第71-74页 |
5.3 高攀龙易学的历史地位 | 第74-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