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20页 |
1.3.1 地质生态及地质生态变化 | 第14-16页 |
1.3.2 城镇衰落 | 第16-20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39页 |
2.1 地质生态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2.1.1 国外地质生态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2.1.2 国内地质生态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2.1.3 地质生态领域技术研究 | 第27页 |
2.2 城镇衰落相关研究 | 第27-36页 |
2.2.1 认知城镇衰落问题——城镇发展进程研究 | 第28-30页 |
2.2.2 国外城镇衰落理论研究 | 第30-31页 |
2.2.3 国内城镇衰落理论研究 | 第31-34页 |
2.2.4 衰落城市的复兴研究 | 第34-36页 |
2.3 地质生态学和城镇衰落现象的交叉研究 | 第36-37页 |
2.4 研究现状评价 | 第37-39页 |
3 地质生态变化与山地城镇衰落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65页 |
3.1 基于历史纪实统计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6页 |
3.2 基于因子间逻辑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60页 |
3.2.1 城镇衰落现象的诱发因子 | 第47-55页 |
3.2.2 地质生态环境变化的构成要素 | 第55-60页 |
3.2.3 因子关系的逻辑分析 | 第60页 |
3.3 地质生态环境变化因子是城镇衰落诱发因子的重要组成 | 第60-61页 |
3.4 地质生态变化下城镇衰落现象研究中山地城镇具有典型性 | 第61-63页 |
3.5 小结 | 第63-65页 |
4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变化作用下的衰落现象 | 第65-83页 |
4.1 地质生态变化下山地城镇衰落现象的特点 | 第65-67页 |
4.1.1 突发性与难预测性 | 第65页 |
4.1.2 强破坏性 | 第65-66页 |
4.1.3 扩展性 | 第66页 |
4.1.4 难恢复性 | 第66-67页 |
4.2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变化下衰落现象的动因分析 | 第67-75页 |
4.2.1 大陆运动力与山地城镇衰落 | 第68-69页 |
4.2.2 地球外部能与山地城镇衰落 | 第69-71页 |
4.2.3 人类活动力与山地城镇衰落 | 第71-75页 |
4.3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变化引起的衰退表现 | 第75-79页 |
4.3.1 城镇评价指标的衰落 | 第76-77页 |
4.3.2 城镇建成环境的衰落 | 第77-78页 |
4.3.3 区域自然环境的衰落 | 第78-79页 |
4.3.4 城镇衰落对社会群体心理的影响 | 第79页 |
4.4 地质生态变化下山地衰退城镇的测评 | 第79-83页 |
4.4.1 地质环境测评 | 第80-81页 |
4.4.2 水文环境测评 | 第81-82页 |
4.4.3 大气环境测评 | 第82-83页 |
5 地质生态变化下山地衰落城镇的城镇规划策略 | 第83-109页 |
5.1 科学谨慎的用地选择 | 第83-103页 |
5.1.1 探索性实践案例选取——四川省江油市 | 第83-85页 |
5.1.2 方法概述 | 第85页 |
5.1.3 江油市基于大气环境容量测评结果的产业布局调整实践 | 第85-103页 |
5.2 合理的规模控制 | 第103-104页 |
5.3 强大的应急系统 | 第104-105页 |
5.4 宏观的由外向内的区域生态修复 | 第105-106页 |
5.5 社会群体的心理建设及地域文化回归 | 第106-109页 |
6 结语 | 第109-111页 |
6.1 主要结论总结 | 第109页 |
6.2 不足与思考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