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4.1 “投入-环境-产出”评估模型 | 第19页 |
1.4.2 K-Means聚类分析模型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成果指标构建 | 第21-29页 |
2.1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涵 | 第21页 |
2.2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成果要素分析 | 第21-25页 |
2.2.1 要素来源 | 第22-23页 |
2.2.2 对比分析 | 第23-24页 |
2.2.3 启示 | 第24-25页 |
2.3 指标体系选取依据 | 第25-27页 |
2.3.1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指导方针 | 第25-26页 |
2.3.2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属性 | 第26页 |
2.3.3 社会对工程人才的素质需求 | 第26-27页 |
2.4 指标构建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成果问卷设计 | 第29-36页 |
3.1 评估方法与工具 | 第29页 |
3.2 问卷编制 | 第29-30页 |
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0-35页 |
3.3.1 信度检验 | 第30-32页 |
3.3.2 效度检验 | 第32-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成果实证分析 | 第36-46页 |
4.1 综合类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成果调查 | 第36-40页 |
4.1.1 样本选取 | 第36-37页 |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40页 |
4.2 综合类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类别分析 | 第40-45页 |
4.2.1 K-Means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4.2.2 类别描述 | 第41-45页 |
4.2.3 分类结果的应用 | 第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北京大学个案研究 | 第46-55页 |
5.1 培养成效分析 | 第46-50页 |
5.1.1 归类判断 | 第46-48页 |
5.1.2 两配对样本t检验 | 第48-50页 |
5.1.3 培养成效总结 | 第50页 |
5.2 培养过程分析 | 第50-53页 |
5.2.1 师资队伍 | 第51页 |
5.2.2 课程设置 | 第51页 |
5.2.3 教学方式 | 第51-52页 |
5.2.4 工程实践 | 第52页 |
5.2.5 论文组织 | 第52-53页 |
5.2.6 素质教育 | 第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成果改善建议 | 第55-61页 |
6.1 综合类高校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优劣势分析 | 第55-56页 |
6.1.1 劣势分析 | 第55页 |
6.1.2 优势分析 | 第55页 |
6.1.3 现状与启示 | 第55-56页 |
6.2 学生学习成果影响因素模型 | 第56-57页 |
6.3 具体对策 | 第57-60页 |
6.3.1 改进教育培养过程 | 第57-59页 |
6.3.2 提升学生学习投入 | 第59-6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一、结论 | 第61-6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1 评估问卷 | 第68-71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71-72页 |
附录3 EC2000学习成果要求 | 第72-73页 |
附录4 CDIO能力大纲 | 第73-74页 |
附录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硕士)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