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征地拆迁补偿研究--基于山西省五台县公路建设工程实践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征地补偿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 | 第17-25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 征地补偿概述 | 第18-20页 |
2.2.1 征地补偿制度 | 第18页 |
2.2.2 征地补偿概述 | 第18-20页 |
2.3 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现状分析 | 第20-24页 |
2.3.1 征地补偿标准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3.2 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3.3 征地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的征地补偿标准探究 | 第25-41页 |
3.1 博弈论理论 | 第25-28页 |
3.2 博弈论在征地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28-31页 |
3.2.1 忻州市政府与农户之间旳征地博弈 | 第28-30页 |
3.2.2 忻州市政府与建设单位之间旳征地博弈 | 第30-31页 |
3.2.3 建设单位与农户之间的征地博弈 | 第31页 |
3.3 博弈三方的行为动因和策略 | 第31-33页 |
3.4 博弈三方决策后的利益剖析 | 第33-34页 |
3.4.1 忻州市政府在博弈采取行为后的得益 | 第33页 |
3.4.2 村民在采取博弈行为后的得益 | 第33-34页 |
3.4.3 建设单位在博弈采取行为后的得益 | 第34页 |
3.5 博弈三方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 第34-35页 |
3.5.1 政府可能所要承担的风险 | 第34页 |
3.5.2 个人(被征地人)可能所要承担的风险 | 第34-35页 |
3.5.3 建设单位可能所要承担的风险 | 第35页 |
3.6 征地博弈讨价还价模型 | 第35-38页 |
3.6.1 征地博弈模型的假定 | 第35-36页 |
3.6.2 征地博弈模型的参量 | 第36页 |
3.6.3 博弈均衡的求解 | 第36-38页 |
3.7 征地补偿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案 | 第38-40页 |
3.7.1 从制度和组织上加强监督管理 | 第38页 |
3.7.2 构建征地补偿安置原则 | 第38-39页 |
3.7.3 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及补偿范围 | 第39-40页 |
3.7.4 实现征地补偿方式多元化 | 第4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五台县道路改造征地补偿标准的调整分析 | 第41-55页 |
4.1 五台县道路改造概况 | 第41页 |
4.2 忻州市五台县道路改造工程建设文件 | 第41-42页 |
4.3 五台县道路改造项目补偿方案 | 第42-46页 |
4.3.1 征地补偿的依据 | 第42-43页 |
4.3.2 征地补偿的原则 | 第43页 |
4.3.3 征地补偿的考虑因素及对策 | 第43-44页 |
4.3.4 征地补偿的具体方案 | 第44-46页 |
4.4 五台县征地补偿博弈模型分析及应用 | 第46-53页 |
4.4.1 讨价还价模型的选择 | 第46页 |
4.4.2 模型的参数确定及计算 | 第46-47页 |
4.4.3 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47-48页 |
4.4.4 补偿标准的确定 | 第48-52页 |
4.4.5 项目征地费用计算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页 |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5.3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