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综述 | 第14-25页 |
1.1 非水力根源信号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1 非水力根源信号和根冠通讯理论的提出 | 第14页 |
1.1.2 非水力根源信号和根冠通讯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第14-15页 |
1.2 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2.1 APRI技术的研发历史 | 第15-16页 |
1.2.2 APRI技术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2.3 APRI技术的气孔调控基础 | 第17-18页 |
1.2.4 APRI技术应用下作物生物量分配模式和产量形成机理 | 第18-19页 |
1.2.5 APRI技术应用下作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 第19页 |
1.2.6 APRI技术应用下根系吸水和土壤水的协同过程 | 第19-20页 |
1.2.7 APRI技术应用下养分和水分的高效运转和吸收利用 | 第20-21页 |
1.2.8 APRI技术应用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21-22页 |
1.2.9 APRI技术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第22页 |
1.2.10 结语与讨论 | 第22-23页 |
1.3 本论文试验立项依据 | 第23-25页 |
1.3.1 APRI技术向密植作物的发展应用 | 第23页 |
1.3.2 非水力根源信号在密植作物中的巨大作用 | 第23页 |
1.3.3 以非水力根源信号的APRI在春小麦应用中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盆栽条件下根系分区供水对春小麦根源信号诱导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25-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第25页 |
2.1.2 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的测定 | 第25-26页 |
2.1.3 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 | 第26页 |
2.1.4 株高、旗叶高、茎粗、生物量分配和产量系数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1.5 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1.6 根重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1.7 分蘖数、产量和地上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1.8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2.1.9 脱落酸ABA的测定 | 第27-28页 |
2.1.10 玉米素ZR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2 盆栽条件下不同供水方式对春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 第28-32页 |
2.2.1 叶片非水力根源信号ABA和ZR的差异性 | 第28页 |
2.2.2 叶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差异性 | 第28-29页 |
2.2.3 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的差异性 | 第29-30页 |
2.2.4 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性 | 第30-32页 |
2.3 盆栽条件下不同供水方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1 盆栽条件下不同供水方式对春小麦株型指标的影响 | 第32页 |
2.3.2 盆栽条件下不同供水方式对春小麦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 盆栽条件下不同供水方式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 盆栽条件下不同供水方式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大田条件下根系分区灌溉对春小麦根源信号及气体交换的影响 | 第36-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第36-37页 |
3.1.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和灌水量的计算 | 第37页 |
3.1.3 脱落酸ABA的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3.1.4 玉米素ZR的测定方法 | 第38页 |
3.1.5 气孔导度、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的测定 | 第38页 |
3.1.6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的测定 | 第38页 |
3.2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 | 第38-42页 |
3.2.1 不同灌溉方式对0-20cm土壤水分变化影响 | 第38-39页 |
3.2.2 不同灌溉方式对20-40cm土壤水分变化影响 | 第39-40页 |
3.2.3 不同灌溉方式对40-60cm土壤水分变化影响 | 第40页 |
3.2.4 不同灌溉方式对60-80cm土壤水分变化影响 | 第40-41页 |
3.2.5 不同灌厮方式对80-1OOcm ±壤水分变化影响 | 第41-42页 |
3.3 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脱落酸(ABA)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1 扬花期—灌浆期不同灌溉方式对叶ABA含量的影响和变化 | 第42-43页 |
3.3.2 扬花期—灌浆期不同灌溉方式对茎ABA含量的影响和变化 | 第43-44页 |
3.4 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玉米素(ZR)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1 扬花期—灌浆期不同灌溉方式对叶ZR含量的影响和变化 | 第44-45页 |
3.4.2 扬花期—灌浆期不同灌溉方式对茎ZR含量的影响和变化 | 第45-46页 |
3.5 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气孔导度变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1 扬花期—灌浆期不同灌溉处理对气孔导度变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2 灌浆期不同灌溉处理对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影响 | 第47页 |
3.6 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3.6.1 扬花期—灌浆期不同灌溉处理对叶水势变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2 扬花期—灌浆期不同灌溉处理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3.7 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大田条件下根系分区灌溉对春小麦生长、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1-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第51页 |
4.1.2 株高、旗叶高、茎粗、生物量分配和产量系数测定方法 | 第51页 |
4.1.3 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 | 第51页 |
4.1.4 根重测定方法 | 第51页 |
4.1.5 有效分蘖数、产量和地上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51页 |
4.2 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株型指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 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7-63页 |
5.1 讨论 | 第57-60页 |
5.1.1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57页 |
5.1.2 不同灌溉方式下非水力根源信号的调控作用 | 第57-58页 |
5.1.3 不同灌溉处理对春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 第58-59页 |
5.1.4 不同灌溉处理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59-60页 |
5.1.5 不同灌溉处理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因子、产量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0页 |
5.2 结论 | 第60-61页 |
5.3 问题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编专著 | 第69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