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0-12页 |
·总体思路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及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综述 | 第12-18页 |
·低碳经济来源及内涵 | 第12页 |
·低碳经济的源起 | 第12页 |
·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12页 |
·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综述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基于DPSIR模型的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8-30页 |
·DPSIR模型 | 第18-20页 |
·DPSIR模型的由来 | 第18-19页 |
·DPSIR模型介绍 | 第19-20页 |
·基于DPSIR模型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驱动力因素(D)分析 | 第20页 |
·压力因素(P)分析 | 第20-21页 |
·状态因素(S)分析 | 第21页 |
·影响因素(I)分析 | 第21页 |
·回应因素(R)分析 | 第21页 |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24页 |
·指标体系框架 | 第21-22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2-23页 |
·低碳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3-24页 |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24页 |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取及介绍 | 第24-30页 |
·指标体系赋权方法的选取 | 第24-25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5-28页 |
·熵值法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 第30-44页 |
·数据收集与计算 | 第30-32页 |
·江西碳排放总量估算 | 第30-31页 |
·数据收集 | 第31-32页 |
·层次分析法下对指标赋权 | 第32-36页 |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2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2-34页 |
·一致性检验及指标权重计算 | 第34-36页 |
·熵值法下对指标赋权 | 第36-38页 |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36页 |
·各指标权重计算 | 第36-37页 |
·江西省各年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 第37-38页 |
·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 第38-44页 |
·总体评价 | 第38-39页 |
·结合具体指标综合分析 | 第39-44页 |
第五章 江西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以节能减排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 第44页 |
·提高低碳技术及科技人才的储备 | 第44-45页 |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 | 第45-46页 |
·以市场为导向,辅以政策引导和支持 | 第46页 |
·加强环保执法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相结合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本文结论 | 第47页 |
·本文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一 江西低碳各指标原始数据及处理后的数据(表1、表2、表3) | 第52-56页 |
附录二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表4—表9) | 第56-59页 |
附录三 (MATLAB熵值法赋权程式)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