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基于提高金融包容性的视角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论第12-22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4-18页
        一、互联网金融第14-18页
        二、金融包容第18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20页
        一、研究思路第18-19页
        二、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0-22页
        一、论文的创新第20-21页
        二、论文的不足第21-22页
第一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第22-41页
    第一节 基本理论综述第22-30页
        一、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脉络第22-26页
        二、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包容第26-27页
        三、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第27-28页
        四、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理论第28-29页
        五、金融中介相关理论第29-30页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综述第30-37页
        一、国内研究综述第30-34页
        二、国外研究综述第34-37页
    第三节 金融包容的相关研究综述第37-40页
        一、金融包容的内涵第37-38页
        二、金融包容的影响第38-40页
    第四节 研究简评第40-41页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特殊性分析——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第41-61页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第41-51页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步阶段——第三方支付的出现第41-43页
        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融资、互联网理财的爆发第43-50页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阶段——互联网企业成立互联网银行第50-51页
    第二节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以美国为例第51-55页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第51-52页
        二、互联网融资、互联网理财现状第52-54页
        三、互联网银行现状第54-55页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特殊性分析第55-61页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共同特点第55-57页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特殊性第57-61页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特殊性的原因分析——基于金融包容性的视角第61-76页
    第一节 金融包容水平的国内外比较第61-65页
        一、金融包容水平的衡量第61-63页
        二、金融包容水平的国内外比较第63-65页
    第二节 我国金融包容性不足使大量金融需求难以满足第65-70页
        一、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第66-68页
        二、低收入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第68-69页
        三、农村金融发展面临困境第69-70页
    第三节 大量金融需求难以满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创造了条件第70-76页
        一、大量金融需求难以满足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发展空间第70-71页
        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技术保障第71-73页
        三、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广泛的客户基础第73-74页
        四、宽松的制度环境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第74-76页
第四章 我国金融包容性不足的形成机理分析第76-99页
    第一节 金融包容性不足的需求引致因素第76-80页
        一、“边缘客户”信用信息缺失第76-77页
        二、“边缘客户”抵押品缺乏第77-79页
        三、客户的部分个体特征导致的自我排斥第79-80页
    第二节 金融包容性不足的供给诱导因素第80-85页
        一、固定成本抑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第80-81页
        二、高交易成本造成效率缺失,难以满足“边缘客户”需求第81-83页
        三、市场转换成本过高造成金融机构缺乏开发“边缘客户”的动力第83-85页
    第三节 金融包容性不足的社会环境因素第85-91页
        一、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市场缺乏竞争第85-86页
        二、利率市场化进展缓慢,资本价格被扭曲第86-89页
        三、征信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边缘客户”需求第89-91页
    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服务边界变动分析第91-99页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服务供给第91-94页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服务需求第94-96页
        三、金融服务供求均衡的服务边界变动第96-99页
第五章 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提高我国金融包容性的必然选择第99-123页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包容性不足的需求引致因素第99-102页
        一、增加了信息产出,缓解了信用信息缺失第99-100页
        二、“虚拟抵押品”缓解了抵押品缺失第100-102页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受客户个体特征的影响第102页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包容性不足的供给诱导因素第102-104页
        一、降低了固定成本和转换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第102-103页
        二、低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满足了“边缘客户”金融需求第103-104页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包容性不足的社会环境因素第104-115页
        一、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第104-112页
        二、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提高市场竞争性第112-113页
        三、互联网金融给征信体系的改革带来机遇第113-115页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机理分析第115-120页
        一、信息技术进步扩展了互联网金融的总体服务边界第115-117页
        二、信息技术降低互联网金融运行成本,强化了规模经济第117-118页
        三、网络外部性进一步强化了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第118-120页
    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包容性发展的相容性第120-123页
        一、宏观政策导向的相容性第120页
        二、内涵的相容性第120-121页
        三、主要功能定位的相容性第121-123页
第六章 我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建议第123-139页
    第一节 国外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经验与借鉴第123-126页
        一、美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管理经验第123-124页
        二、欧盟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管理经验第124-126页
        三、英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管理经验第126页
    第二节 构建多主体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体系第126-130页
        一、未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方向和创新主体第127-128页
        二、互联网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路径第128-129页
        三、传统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路径第129页
        四、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第129-130页
    第三节 构建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第130-132页
        一、循序渐进促进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实现良性发展第131页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律框架顶层设计第131-132页
        三、以相关法律体系为基础,配套制定具体的法律细则第132页
    第四节 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第132-135页
        一、明确监管责任,分业监管与协同监管并重第133-134页
        二、强化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第134-135页
        三、处理好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的关系第135页
    第五节 构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第135-139页
        一、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征信系统第135-137页
        二、依托央行征信系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子系统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5页
后记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房屋租赁合同司法解释》第十七条论合同相对性突破
下一篇:施肥对黑土团聚体多级结构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