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一、我国刑法中“致人死亡”的立法现状及分类 | 第12-19页 |
(一)我国刑法中“致人死亡”的立法现状 | 第13-14页 |
(二)我国刑法中“致人死亡”的规定分类 | 第14-19页 |
1、主观状态:故意型、过失型、混合型 | 第15-16页 |
2、一罪的类型:结果加重犯、转化犯、包容犯 | 第16-18页 |
3、条款性质:注意规定、法律拟制、法律推定 | 第18-19页 |
二、“致人死亡”在司法实践中的常见类型 | 第19-27页 |
(一)多人共同作为致人死亡 | 第20-22页 |
1、多人实行行为间具有时间差 | 第21页 |
2、多人实行手段具有差异明显 | 第21-22页 |
3、多人行为导致死亡后果出现 | 第22页 |
4、多人过失实行某一行为,导致死亡结果的出现 | 第22页 |
(二)被害人因特殊体质致死 | 第22-25页 |
1、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对特殊体质知晓 | 第23页 |
2、行为人行为上是否足以使体质发作 | 第23-24页 |
3、行为人行为是否与其致死原因有关 | 第24-25页 |
(三)行为人与特殊环境共同作用致人死亡 | 第25-27页 |
1、特殊环境是否对死亡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2、特殊环境的存在是否仅加速死亡后果的出现 | 第26页 |
3、特殊环境的作用是否在致人原因中难以辨别 | 第26-27页 |
三、我国“致人死亡”规定的立法缺陷及立法完善 | 第27-42页 |
(一)我国“致人死亡”规定的立法缺陷 | 第28-37页 |
1、主观罪过不够明确 | 第28-31页 |
2、刑罚配置不甚合理 | 第31-37页 |
(二)我国刑法“致人死亡”规定的立法完善 | 第37-42页 |
1、明确“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 | 第37-38页 |
2、合理设置“致人死亡”的法定刑 | 第38-39页 |
3、针对安全事故致人死亡情形设置合理的附加刑 | 第39-40页 |
4、造成公共利益损害的“致人死亡”犯增设社会劳动处罚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