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35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 第10-18页 |
1.2.1 太阳能电池简介 | 第10-12页 |
1.2.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2-16页 |
1.2.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 第16-18页 |
1.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活性材料 | 第18-23页 |
1.3.1 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 | 第18-19页 |
1.3.2 窄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 | 第19-22页 |
1.3.3 非富勒烯受体材料 | 第22-23页 |
1.4 纳米金属杂化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 第23-29页 |
1.4.1 表面等离子体理论概述 | 第24-26页 |
1.4.2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5页 |
第二章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Ag颗粒 | 第35-49页 |
2.1 化学法合成纳米金属颗粒 | 第35-37页 |
2.2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 | 第37-38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2.3.1 纳米Ag颗粒的制备 | 第38-39页 |
2.3.2 核壳结构纳米Ag@SiO_2的制备 | 第39页 |
2.3.3 三角形纳米Ag片的制备 | 第3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2.4.1 纳米Ag颗粒生长机理 | 第39-40页 |
2.4.2 核壳结构纳米Ag@SiO_2的合成机理 | 第40页 |
2.4.3 三角形纳米Ag片的生长机理 | 第40-41页 |
2.4.4 纳米Ag颗粒的TEM形貌分析 | 第41页 |
2.4.5 核壳结构纳米Ag@SiO_2的TEM电镜分析 | 第41-42页 |
2.4.6 三角形纳米Ag片的TEM电镜分析 | 第42-43页 |
2.4.7 纳米Ag颗粒的LSPR效应 | 第43-44页 |
2.4.8 核壳结构纳米Ag@SiO_2的LSPR效应 | 第44-45页 |
2.4.9 三角形纳米Ag片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纳米金属掺杂氧化钨空穴传输层增强光电转化效率 | 第49-70页 |
3.1 引言 | 第49-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3.2.1 掺杂金属纳米颗粒氧化钨空穴传输层的制备 | 第51-52页 |
3.2.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52-53页 |
3.2.3 表征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四章 共掺杂纳米银片和核-壳纳米Ag@SiO_2颗粒增强光电转化效率 | 第70-91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1-73页 |
4.2.1 纳米Ag片和Ag@S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71-72页 |
4.2.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备 | 第72-73页 |
4.2.3 表征 | 第73页 |
4.2.4 FDTD模拟参数设置 | 第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第五章 苯甲酸乙酯有效调控P3HT:PC_(71)BM光活性层微观形貌 | 第91-108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2-94页 |
5.2.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 | 第92-93页 |
5.2.2 表征 | 第93-94页 |
5.3 非氯试剂的选择 | 第94-9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溶液法制备CuOx空穴传输层 | 第108-125页 |
6.1 引言 | 第108-10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9-111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09页 |
6.2.2 CuOx空穴传输层的制备 | 第109-110页 |
6.2.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110页 |
6.2.4 表征 | 第110-11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结论 | 第125-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