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Summary | 第6-7页 |
缩写词列表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症及病毒特征 | 第10-11页 |
1.2 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子蛋白研究 | 第11-13页 |
1.3 药物小分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3-18页 |
1.3.1 微量热涌动技术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3.2 等温滴定量热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3 农杆菌介导法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论文设计及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页 |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3.1.2 常用试剂及缓冲液配置 | 第22-23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3.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4-33页 |
3.2.1 pCold-SUMO-P6质粒的构建 | 第24-25页 |
3.2.2 pFastBac1-P6-6His质粒的构建 | 第25-27页 |
3.2.3 pCold-SUMO-P6重组质粒的转化和鉴定 | 第27-28页 |
3.2.4 pFastBac1-P6-6His重组质粒的转化和鉴定 | 第28-30页 |
3.2.5 SRBSDV P6蛋白原核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 第30-32页 |
3.2.6 SRBSDV P6蛋白真核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 第32-33页 |
3.3 SRBSDV P6 蛋白的活性测试 | 第33-34页 |
3.3.1 MST技术研究SRBSDV P6蛋白与SRBSDV P9-1蛋白的体外互作 | 第33-34页 |
3.3.2 ITC技术研究SRBSDV P6蛋白与SRBSDV P9-1蛋白的体外互作 | 第34页 |
3.4 毒氟磷等抗病毒化合物与SRBSDV P6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34-37页 |
3.4.1 体外研究 | 第34-35页 |
3.4.2 体内研究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7-54页 |
4.1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7-39页 |
4.1.1 双酶切验证pCold-SUMO-P6重组质粒 | 第37页 |
4.1.2 pCold-SUMO-P6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 第37-38页 |
4.1.3 PCR验证pFastBac1-P6-6His重组质粒 | 第38页 |
4.1.4 pFastBac1-P6-6His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 第38-39页 |
4.2 SRBSDV P6蛋白表达小试 | 第39-40页 |
4.3 SRBSDV P6蛋白纯化 | 第40-43页 |
4.3.1 原核表达SRBSDV P6蛋白纯化 | 第40-41页 |
4.3.2 SDS-PAGE鉴定原核表达SRBSDV P6蛋白 | 第41页 |
4.3.3 蛋白质质谱鉴定原核表达SRBSDV P6蛋白 | 第41-42页 |
4.3.4 SRBSDV P6蛋白聚集状态分析 | 第42页 |
4.3.5 SDS-PAGE和WB鉴定真核表达SRBSDV P6蛋白 | 第42-43页 |
4.4 SRBSDV P6蛋白的活性测试 | 第43-44页 |
4.4.1 MST技术研究SRBSDV P6和SRBSDV P9-1的体外互作 | 第43页 |
4.4.2 ITC技术研究SRBSDV P6和SRBSDV P9-1的体外互作 | 第43-44页 |
4.5 体外研究毒氟磷等抗病毒化合物与SRBSDV P6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44-51页 |
4.5.1 MST技术研究毒氟磷等抗病毒化合物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44-45页 |
4.5.2 MST技术研究毒氟磷等抗病毒化合物与原核表达SRBSDVP6蛋白相互作用 | 第45-47页 |
4.5.3 MST技术研究毒氟磷等抗病毒化合物与真核表达SRBSDV P6蛋白相互作用 | 第47-48页 |
4.5.4 候选化合物选定 | 第48页 |
4.5.5 ITC技术研究毒氟磷与原核表达SRBSDV P6蛋白相互作用 | 第48-50页 |
4.5.6 ITC技术研究毒氟磷等抗病毒化合物与真核表达SRBSDV P6蛋白相互作用 | 第50页 |
4.5.7 WB验证化合物对P6 蛋白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0-51页 |
4.6 体内研究毒氟磷等抗病毒化合物与SRBSDV P6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51-52页 |
4.7 RT-qPCR研究DFL对SRBSDV接种水稻P6基因水平的抑制作用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5.1.1 SRBSDV P6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54页 |
5.1.2 抗病毒剂与SRBSDV P6蛋白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54页 |
5.1.3 活体研究毒氟磷对SRBSDV P6的影响 | 第54页 |
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5.3 本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1 课题来源 | 第64页 |
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65页 |
3 抗病毒剂的结构式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