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喀斯特分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差异研究--以罗甸县、罗平县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喀斯特分区研究 | 第9-10页 |
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20页 |
2.1 罗甸县 | 第15-17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7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页 |
2.1.3 生态环境现状 | 第17页 |
2.2 罗平县 | 第17-20页 |
2.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9页 |
2.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页 |
2.2.3 生态环境现状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0-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3.2.1 土壤保持功能 | 第21-23页 |
3.2.2 水源涵养功能 | 第23页 |
3.2.3 生物多性维护功能 | 第23-24页 |
3.2.4 石漠化控制功能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 第26-31页 |
4.1 分区岩性特征 | 第26-28页 |
4.2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差异 | 第28-30页 |
4.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土壤保持功能 | 第31-38页 |
5.1 土壤保持功能因子量化分析 | 第31-34页 |
5.1.1 降雨量侵蚀因子计算 | 第31页 |
5.1.2 土壤可侵蚀因子计算 | 第31-32页 |
5.1.3 坡长坡度因子计算 | 第32-33页 |
5.1.4 植被覆盖因子、土壤保持措施因子计算 | 第33-34页 |
5.2 实际土壤侵蚀分析与评价 | 第34-35页 |
5.3 土壤保持功能分析与评价 | 第35-37页 |
5.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六章 水源涵养功能 | 第38-41页 |
6.1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计算 | 第38-39页 |
6.1.1 森林生态系统R值计算 | 第38页 |
6.1.2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计算 | 第38-39页 |
6.2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分析与评价 | 第39-40页 |
6.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 第41-44页 |
7.1 景观形状分析 | 第41页 |
7.2 景观破碎度分析 | 第41-42页 |
7.3 香浓多样性分析 | 第42页 |
7.4 均匀度分析 | 第42页 |
7.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八章 石漠化控制功能 | 第44-49页 |
8.1 石漠化评价因子量化分析 | 第44-46页 |
8.1.1 植被覆盖度计算 | 第44页 |
8.1.2 基岩裸露率计算 | 第44-45页 |
8.1.3 坡度计算 | 第45-46页 |
8.2 石漠化强度分析与评价 | 第46-47页 |
8.3 石漠化控制功能分析与评价 | 第47页 |
8.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3页 |
9.1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9.2 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及荣誉情况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