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基础 | 第14-16页 |
1.3 研究对象、内容及思路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 理论与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相关理论及思想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特色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1.5.1 特色 | 第20-21页 |
1.5.2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 第22-37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2.1.1 文化遗产 | 第22页 |
2.1.2 遗址与大遗址 | 第22-23页 |
2.2 大遗址的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 第23-28页 |
2.2.1 大遗址的分类 | 第23-25页 |
2.2.2 大遗址的特点 | 第25-26页 |
2.2.3 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2.3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主要模式 | 第28-31页 |
2.3.1 国外大遗址保护的主要模式 | 第28-29页 |
2.3.2 国内大遗址保护的主要模式 | 第29-31页 |
2.4 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31-35页 |
2.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1-32页 |
2.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2.4.3 协同理论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运用 | 第35页 |
2.5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37-45页 |
3.1 苏州的城市发展及其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 | 第37-41页 |
3.1.1 苏州历史文化的具体表现 | 第37-38页 |
3.1.2 苏州市总体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第38页 |
3.1.3 近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过程 | 第38-39页 |
3.1.4 发展原则及措施 | 第39-40页 |
3.1.5 经验借鉴 | 第40-41页 |
3.2 意大利罗马的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 | 第41-44页 |
3.2.1 罗马城市及遗址基本概况 | 第41页 |
3.2.2 罗马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城市发展历程 | 第41-42页 |
3.2.3 保护原则及措施 | 第42-43页 |
3.2.4 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3.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遗址概况与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5-62页 |
4.1 秦汉新城大遗址总体概况 | 第45-46页 |
4.2 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和利用现状 | 第46-53页 |
4.2.1 遗址概况及考古历程 | 第46页 |
4.2.2 遗存构成及分布 | 第46-50页 |
4.2.3 遗址保存现状及破坏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4.2.4 遗址保护和利用现状 | 第52-53页 |
4.3 西汉帝陵遗址保护和利用现状 | 第53-60页 |
4.3.1 遗址概况 | 第53-54页 |
4.3.2 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 | 第54-59页 |
4.3.3 遗址破坏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4.4 秦汉新城大遗址保护和利用问题探析 | 第60-61页 |
4.4.1 遗址遗存状况掌握不够明确是遗址保护不当的客观原因 | 第60页 |
4.4.2 遗址保护模式不当和管理体制不健全是遗址保护无法持续的主要原因 | 第60-61页 |
4.4.3 城市化的进程是威胁遗址保护的根本原因 | 第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秦汉新城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相关规划解读 | 第62-79页 |
5.1 秦汉新区分区规划解读 | 第62-68页 |
5.1.1 秦汉新城分区规划概况 | 第62-64页 |
5.1.2 秦汉新城发展关键 | 第64页 |
5.1.3 规划分析与解读 | 第64-68页 |
5.2 区域其他相关规划解读 | 第68-71页 |
5.2.1 西咸新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解读 | 第68-70页 |
5.2.2 西咸新区产业规划解读 | 第70-71页 |
5.3 从规划间的相互关系看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的协同性 | 第71-74页 |
5.3.1 文化上的协同 | 第71-72页 |
5.3.2 生态上的协同 | 第72-73页 |
5.3.3 经济上的协同 | 第73-74页 |
5.4 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协同性在空间格局上的反映 | 第74-76页 |
5.4.1 结合农业与遗址的“城市——社区——小镇”新型特色城乡发展体系 | 第74-75页 |
5.4.2 构建“田园与遗址——文化与旅游——品牌与服务”的文化体系和产业体系 | 第75-76页 |
5.4.3 “片式+点式”的空间布局和依托于城市功能的大遗址保护 | 第76页 |
5.5 遗址保护与新城规划问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5.5.1 在文化协同上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5.5.2 在生态协同上存在的问题 | 第77页 |
5.5.3 在经济协同上存在的问题 | 第77页 |
5.6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秦汉新城遗址与城市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 第79-93页 |
6.1 遗址区居民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79-83页 |
6.1.1 问卷设计背景 | 第79页 |
6.1.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79页 |
6.1.3 问卷分析与问题反馈 | 第79-83页 |
6.2 秦汉新城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关联性研究 | 第83-84页 |
6.2.1 遗址保护需要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支持 | 第83页 |
6.2.2 遗址保护的可持续性需要区域利益作保障 | 第83-84页 |
6.2.3 恰当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缓解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 第84页 |
6.2.4 正确的管理模式是遗址区利益最大化的基本保证 | 第84页 |
6.3 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同措施 | 第84-86页 |
6.3.1 文化上的协同措施 | 第84-85页 |
6.3.2 生态上的协同措施 | 第85页 |
6.3.3 经济上的协同措施 | 第85-86页 |
6.4 遗址区社区建设实例探析——以秦咸阳宫遗址区刘家沟村改造为例 | 第86-93页 |
6.4.1 刘家沟村改造背景及目标 | 第86-88页 |
6.4.2 刘家沟村改造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 第88-89页 |
6.4.3 刘家沟村与秦咸阳宫遗址的协同发展 | 第89-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99-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