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纳米团簇和不同形状金纳米颗粒间能量转移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纳米材料的效应 | 第8-10页 |
1.1.1 量子局域效应 | 第8-9页 |
1.1.2 小尺寸效应 | 第9页 |
1.1.3 介电限域效应 | 第9-10页 |
1.1.4 表面效应 | 第10页 |
1.1.5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第10页 |
1.2 荧光纳米材料 | 第10-12页 |
1.2.1 荧光材料发光机制 | 第10-11页 |
1.2.2 常用的荧光纳米材料 | 第11-12页 |
1.3 金纳米团簇 | 第12-13页 |
1.3.1 金纳米团簇的光学性质 | 第12-13页 |
1.3.2 金纳米团簇的应用 | 第13页 |
1.4 激发能量转移体系 | 第13-15页 |
1.4.1 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传递过程 | 第13-14页 |
1.4.2 光伏器件 | 第14-15页 |
1.4.3 单态氧的合成 | 第15页 |
1.4.4 原子尺 | 第15页 |
1.5 常见的能量转移体系 | 第15-17页 |
1.5.1 FRET | 第15-16页 |
1.5.2 德克斯特型NRET | 第16页 |
1.5.3 化学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16页 |
1.5.4 纳米材料表面能量转移 | 第16-17页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荧光发光特性测试系统 | 第19-25页 |
2.1 测量原理 | 第19页 |
2.2 测量仪器 | 第19-23页 |
2.2.1 实验室自制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 第19-21页 |
2.2.2 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器(TCSPC) | 第21-23页 |
2.2.3 其他仪器 | 第23页 |
2.3 测量光路图 | 第23-24页 |
2.3.1 测量荧光光谱和光谱图像 | 第23-24页 |
2.3.2 测量荧光寿命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牛血清包裹的金纳米团簇的制备 | 第25-32页 |
3.1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3.1.1 液相法 | 第25页 |
3.1.2 两相界面法 | 第25页 |
3.1.3 气相法 | 第25-26页 |
3.2 制备BSA金纳米团簇 | 第26-2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3.2.2 制作过程 | 第27-28页 |
3.3 金纳米团簇的表征 | 第28-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金纳米团簇和金纳米棒之间能量转移 | 第32-38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4.1.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32-33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4.2 样品的制作 | 第33-34页 |
4.2.1 固体样品 | 第33-34页 |
4.2.2 液体样品 | 第34页 |
4.3 样品测量 | 第34-35页 |
4.3.1 测量样品的荧光光谱 | 第34-35页 |
4.3.2 测量样品的荧光寿命 | 第35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4.4.1 固体样品 | 第35页 |
4.4.2 金纳米簇与不同浓度金纳米棒溶液 | 第35-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金纳米团簇和金纳米颗粒之间能量转移 | 第38-43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5.1.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38-39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5.2 样品的制作 | 第39-40页 |
5.2.1 固体样品 | 第39页 |
5.2.2 液体样品 | 第39-40页 |
5.3 样品测量 | 第40-41页 |
5.3.1 测量样品的荧光光谱 | 第40页 |
5.3.2 测量样品的荧光寿命 | 第40-41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