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混凝土结构温度效应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 各国规范的温度荷载 | 第11-13页 |
1.4 本文的工程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4.1 本文工程背景 | 第13-14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16-33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温度场热分析理论 | 第16-17页 |
2.2.1 稳态热分析 | 第16-17页 |
2.2.2 瞬态热分析 | 第17页 |
2.3 箱梁结构的热交换过程 | 第17-26页 |
2.3.1 太阳物理学方面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3.2 混凝土热辐射的三种形式 | 第19-20页 |
2.3.3 太阳辐射 | 第20-23页 |
2.3.4 热辐射 | 第23-24页 |
2.3.5 对流换热 | 第24-25页 |
2.3.6 边界条件上太阳辐射强度的处理 | 第25页 |
2.3.7 大气温度的确定 | 第25-26页 |
2.4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的研究方法及边值条件 | 第26-32页 |
2.4.1 建立热传导微分方程 | 第26-27页 |
2.4.2 建立边界条件 | 第27页 |
2.4.3 建立初始条件 | 第27页 |
2.4.4 温度场有限单元法 | 第27-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箱梁温度效应分析 | 第33-51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石济客专连续箱梁实测数据与分析 | 第33-37页 |
3.2.1 箱梁截面的温度分布情况 | 第34-37页 |
3.3 ANSYS功能简介 | 第37页 |
3.4 应用ANSYS热分析功能分析日照温度场 | 第37-38页 |
3.5 应用ANSYS热-结构耦合功能计算温度效应 | 第38页 |
3.6 ANSYS二次开发的过程 | 第38-44页 |
3.6.1 UIDL语言基础 | 第38-41页 |
3.6.2 TCL/TK语言 | 第41-43页 |
3.6.3 二次开发程序功能的实现 | 第43-44页 |
3.7 石济客专连续箱梁温度场实测数据与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第44-5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高铁连续箱梁桥日照温度效应分析 | 第51-8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利用ANSYS二次开发进行热分析的步骤 | 第51-54页 |
4.2.1 构建模型 | 第51-52页 |
4.2.2 施加载荷和约束条件 | 第52-53页 |
4.2.3 求解设置 | 第53页 |
4.2.4 后处理 | 第53-54页 |
4.3 (72+128+72)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日照温度效应计算 | 第54-69页 |
4.3.1 确定截面最不利的温度分布状态 | 第54-58页 |
4.3.2 日照温度效应变形计算 | 第58-63页 |
4.3.3 日照温度应力计算 | 第63-69页 |
4.4 不同设计参数对箱梁温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 第69-77页 |
4.4.1 不同顶板厚度对箱梁温度场的影响 | 第69-71页 |
4.4.2 不同腹板厚度对箱梁温度场的影响 | 第71-73页 |
4.4.3 不同底板厚度对箱梁温度场的影响 | 第73-76页 |
4.4.4 不同箱梁高度对其温度场的影响 | 第76-77页 |
4.5 对规范中箱梁温度梯度模式的思考 | 第77-79页 |
4.6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