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动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引言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细根定义第14-15页
        1.2.2 细根动态研究方法第15-17页
        1.2.3 细根分布第17-18页
        1.2.4 细根生产和周转第18-20页
        1.2.5 细根分解第20-22页
        1.2.6 细根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22-23页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25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5-31页
    2.1 地理位置第25页
    2.2 地形与地貌第25-26页
    2.3 气候、土壤和水文第26-28页
    2.4 植被状况与建设第28页
    2.5 样地选择第28-31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1-42页
    3.1 研究内容第31-32页
    3.2 技术路线第32页
    3.3 研究方法第32-42页
        3.3.1 细根生物量和生产量的测量方法第32-36页
        3.3.2 细根周转观测方法第36-38页
        3.3.3 细根分解测量方法第38-40页
        3.3.4 有机碳测量方法第40-42页
4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分布及生产特征第42-52页
    4.1 柠条和草本植物复合系统和退化草场细根分布与生产第42-45页
        4.1.1 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第42-43页
        4.1.2 柠条和草本植物细根垂直分布第43页
        4.1.3 柠条和草本植物细根生产第43-45页
    4.2 三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分布与生产第45-47页
        4.2.1 三种沙生灌木细根现存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垂直分布第45页
        4.2.2 三种沙生灌木细根根长、吸收面积和比根长第45-47页
    4.3 讨论第47-51页
        4.3.1 柠条林草复合系统地下竞争第47-49页
        4.3.2 三种典型沙生灌木地下适应机制第49-51页
    4.4 小结第51-52页
5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周转特征第52-64页
    5.1 微根管表面的细根参数特征第52页
    5.2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寿命第52-54页
    5.3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生长动态第54-56页
    5.4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死亡与周转第56页
    5.5 讨论第56-63页
        5.5.1 微根管法与土壤芯法和内生长芯法的比较第56-57页
        5.5.2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寿命及其影响因子第57-60页
        5.5.3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季节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第60-61页
        5.5.4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周转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第61-63页
    5.6 小结第63-64页
6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分解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第64-75页
    6.1. 降雨、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第65页
    6.2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质量分解和碳释放第65-68页
    6.3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分解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关系第68-69页
    6.4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N释放和C/N变化第69-70页
    6.5 讨论第70-74页
        6.5.1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分解特征第70-71页
        6.5.2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分解模型第71-72页
        6.5.3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分解速率的影响因子第72-74页
    6.6 小结第74-75页
7 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动态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75-83页
    7.1 柠条林地总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第75-76页
    7.2 三种沙生灌木林地总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储量第76-78页
    7.3 讨论第78-82页
        7.3.1 退化草场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第78-79页
        7.3.2 退化草场造林后细根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第79-80页
        7.3.3 营造三种沙生灌木林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第80-81页
        7.3.4 三种沙生灌木细根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第81-82页
    7.4 小结第82-83页
8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第83-85页
    8.1 结论第83页
    8.2 创新点第83-84页
    8.3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105页
个人简介第105-107页
导师简介第107-111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信息化技术方法研究
下一篇:EPO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清中HMGB1、Bcl-2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