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第9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0-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机制的概述 | 第17-27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监督机制概述 | 第17-22页 |
一、机制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二、监督机制的涵义 | 第18-19页 |
三、网络监督机制的涵义 | 第19-20页 |
四、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机制的发展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22-27页 |
一、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二、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机制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27-43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主体因素 | 第27-33页 |
一、以纪检监察部门为主的各级党政机关 | 第27-29页 |
二、以广大网民监督为主的民间参与主体 | 第29-33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客体因素 | 第33-36页 |
一、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的对象 | 第33-36页 |
二、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的内容 | 第36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影响因素 | 第36-43页 |
一、信息庞杂影响监督效力 | 第37-38页 |
二、数字鸿沟造成机会不均 | 第38-40页 |
三、法律缺失导致行为失范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机制建设的对策 | 第43-57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主体层面 | 第43-46页 |
一、加强各级部门监督以健全党内监督 | 第43-44页 |
二、推行有限实名制度以约束失范行为 | 第44-45页 |
三、强化意见领袖作用以引导正确方向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客体层面 | 第46-50页 |
一、转变思想观念以利用媒体执政实行监督 | 第46-48页 |
二、发展电子党务以完善党务信息公开机制 | 第48-49页 |
三、完善立法制度以促进网络监督有序开展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网络监督载体层面 | 第50-57页 |
一、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网络监督主体范围 | 第50-51页 |
二、加强网络媒介自律与他律以优化网络监督健康环境 | 第51-53页 |
三、加强媒体之间的协作创新以提高网络监督的公信力 | 第53-54页 |
四、加强官方与民间网站对接以促进网络监督有序开展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