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清初江南家族词人群体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2-18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晚明清初家族词人群体概论 | 第18-86页 |
| 第一节 家族词人群体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 一、萌芽期—两宋时期 | 第18-19页 |
| 二、亸萎期—金元时期 | 第19页 |
| 三、复苏期—明万历之前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晚明清初家族词人群体考述 | 第20-79页 |
| 一、南直隶 | 第20-48页 |
| 二、浙江省 | 第48-75页 |
| 三、其他省份 | 第75-79页 |
| 第三节 晚明清初家族词人群体的地域分布 | 第79-84页 |
| 一、晚明清初家族词人群体的总体分布 | 第79-80页 |
| 二、江南地区家族词人群体的地域分布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第二章 晚明清初江南家族词人群体的生态环境 | 第86-102页 |
| 第一节 晚明词学的兴盛 | 第86-91页 |
| 一、词体地位的提高 | 第87-88页 |
| 二、词人辈出与词派纷呈 | 第88-89页 |
| 三、词选大量翻刻与刊行 | 第89页 |
| 四、词谱的编订与完善 | 第89-91页 |
| 五、词话词评蔚为壮观 | 第91页 |
| 第二节 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态环境 | 第91-96页 |
| 一、秀丽怡人的自然环境 | 第92-93页 |
| 二、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 | 第93-94页 |
| 三、著姓望族的尚文风气 | 第94-95页 |
| 四、地域文化与家族词学风格 | 第95-96页 |
| 第三节 家族文化对词人群体的影响 | 第96-100页 |
| 一、渊远深厚的家学传统 | 第97页 |
| 二、卓越的个人文学修养 | 第97-98页 |
| 三、轻松祥和的家庭氛围 | 第98-99页 |
| 四、骨干人物的培养扶植 | 第99-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三章 晚明清初家族女性词人群体 | 第102-128页 |
| 第一节 家族女性词人群体的文化生存空间 | 第102-107页 |
| 一、女性文学意识的觉醒 | 第102-103页 |
| 二、男性文人的认可与鼓励 | 第103-105页 |
| 三、刻书与藏书风气的盛行 | 第105-107页 |
| 第二节 家族女性词人群体的新气象 | 第107-116页 |
| 一、明显的家族性和地域性 | 第107-109页 |
| 二、走出家门扩大活动范围 | 第109-111页 |
| 三、遗民家族女性词人群起 | 第111-116页 |
| 第三节 家族女性词人群体的文学创作特点 | 第116-121页 |
| 一、创作契机——家族唱和 | 第116-117页 |
| 二、写作主题——家庭伦理 | 第117-120页 |
| 三、传播方式——家族合集 | 第120-121页 |
| 第四节 女性词人在家族词人群体中的作用 | 第121-126页 |
| 一、母教传统的继承 | 第121-123页 |
| 二、氏族联姻与家族词学的建构 | 第123-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四章 锡山东里侯氏家族词人群体 | 第128-140页 |
| 第一节 锡山侯氏家族文学考述 | 第128-131页 |
| 一、家族世系分支 | 第128-129页 |
| 二、侯氏文学创作情况 | 第129-131页 |
| 第二节 锡山侯氏家族词作考补 | 第131-134页 |
| 一、侯晰 | 第131-132页 |
| 二、侯文耀 | 第132页 |
| 三、其他词人 | 第132-134页 |
| 第三节 锡山侯氏家族词学贡献 | 第134-138页 |
| 一、侯晰《梁溪词选》 | 第134-136页 |
| 二、侯文灿《亦园词选》 | 第136-137页 |
| 三、侯文灿《十名家词集》 | 第137-1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 余论 | 第140-142页 |
| 附录 | 第142-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4页 |
| 致谢 | 第154-156页 |
| 作者简历 | 第156-15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