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论文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完善村镇更新的设计方法 | 第13页 |
1.2.2 提升凌城镇文化内涵 | 第13页 |
1.2.3 推动传统村镇建设进程 | 第13页 |
1.2.4 提高多元创新意识及传统文化认同感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阅读 | 第14页 |
1.3.2 客观体验法 | 第14页 |
1.3.3 学科交叉法 | 第14页 |
1.3.4 实例研究法 | 第14-15页 |
1.4 概念解读 | 第15-16页 |
1.4.1 建筑空间叙事 | 第15页 |
1.4.2 城市故事论 | 第15-16页 |
1.4.3 村镇风貌 | 第16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2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6 结构框架 | 第21-22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2章 传统村镇的分类及空间叙事理论基础性研究 | 第23-33页 |
2.1 不同类型的历史村镇 | 第23-24页 |
2.1.1 历史文化名镇 | 第23页 |
2.1.2 一般历史村镇(非历史文化名镇) | 第23-24页 |
2.2 对叙事理论的认知和理解 | 第24-30页 |
2.2.1 叙事是什么 | 第24页 |
2.2.2 叙事内容 | 第24-26页 |
2.2.3 叙事特征 | 第26-27页 |
2.2.4 空间叙事的场景模式 | 第27-30页 |
2.3 空间叙事理论与村镇风貌建设的相适性 | 第30-32页 |
2.3.1 叙事语汇与村镇风貌建设的相适性 | 第30-31页 |
2.3.2 叙事结构与村镇风貌建设的相适性 | 第31页 |
2.3.3 叙事形式与村镇风貌建设的相适性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叙事理论在空间表达中的运用 | 第33-43页 |
3.1 空间叙事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实践 | 第33-37页 |
3.1.1 空间叙事理论在建筑设计的实践 | 第33-34页 |
3.1.2 空间叙事理论在景观设计的实践 | 第34-36页 |
3.1.3 空间叙事理论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实践 | 第36-37页 |
3.2 以不同的叙事手法构建叙事空间的案例’; | 第37-42页 |
3.2.1 从《桃花源记》到美秀博物馆 | 第37-38页 |
3.2.2 从电影《后窗》到张永和的洛阳幼儿园 | 第38-41页 |
3.2.3 从《清明上河图》到开封鼓楼文化商业街区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凌城镇的叙事研究 | 第43-61页 |
4.1 凌城镇的叙事要素分析 | 第43-49页 |
4.1.1 凌城镇的自然环境 | 第43-44页 |
4.1.2 凌城镇的历史文化 | 第44-48页 |
4.1.3 凌城镇的市民生活 | 第48-49页 |
4.2 凌城镇的现状分析 | 第49-55页 |
4.3 凌城镇空间叙事要素的提炼与主题的确定 | 第55-60页 |
4.3.1 凌城镇空间叙事的要素提炼 | 第55-59页 |
4.3.2 凌城镇空间叙事主题的确定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从叙事文本到凌城空间叙事——《小泽的假期——重返凌城,重识凌城》 | 第61-76页 |
5.1 故事设计 | 第61-64页 |
5.1.1 故事人物、时间、地点的基本构思 | 第61-62页 |
5.1.2 内容设计 | 第62-63页 |
5.1.3 空间叙事场景构思 | 第63页 |
5.1.4 故事梗概 | 第63-64页 |
5.2 初近凌城,重现凌城“汉”符号 | 第64-67页 |
5.2.1 刚到镇口,喜见“斗拱” | 第64-66页 |
5.2.2 回忆斗拱文化,感受凌城历史 | 第66-67页 |
5.3 再入凌城,感受凌城温暖 | 第67-69页 |
5.3.1 凌城北大街的建筑风情与人文场景 | 第67页 |
5.3.2 感受家乡变化,倍感凌城温暖 | 第67-69页 |
5.4 深入凌城,发现凌城文化 | 第69-73页 |
5.4.1 穿越凌庙广场,走进主题文化街 | 第69-71页 |
5.4.2 重现民俗场所,重回村镇朴质民风 | 第71-73页 |
5.5 惜别凌城,重拾凌城自信 | 第73-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6.1.1 空间叙事理论作用下村镇建设的优越性 | 第76页 |
6.1.2 空间叙事理论作用下村镇建设的可操做性 | 第76页 |
6.1.3 凌城镇与空间叙事理论的可结合性 | 第76-77页 |
6.2 问题反思 | 第7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中英文专著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 | 第80-81页 |
期刊文章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