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4页 |
1 引言 | 第16页 |
2 CT成像与纳米技术 | 第16-33页 |
2.1 传统CT成像技术 | 第16-18页 |
2.2 能谱CT成像技术 | 第18-22页 |
2.3 CT造影的的基本概念 | 第22-33页 |
2.3.1 新型碘CT对比剂 | 第25-27页 |
2.3.2 非碘CT对比剂 | 第27-33页 |
2.3.2.1 金CT对比剂 | 第27-30页 |
2.3.2.2 钨CT对比剂 | 第30-33页 |
3 癌症治疗 | 第33-43页 |
3.1 传统治疗手段局限性 | 第33-34页 |
3.2 免疫治疗 | 第34-43页 |
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43-46页 |
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43-45页 |
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第二章 MRSA靶向性Au@Ag纳米粒子的合成及体内诊断治疗效果研究 | 第54-90页 |
1 前言 | 第54-5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5-6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2.2 Au@Ag纳米粒子的合成和修饰 | 第56-57页 |
2.2.1 Au@Ag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56页 |
2.2.2 Au@Ag纳米粒子PEG修饰 | 第56-57页 |
2.2.3 Au@Ag纳米粒子抗体修饰 | 第57页 |
2.3 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57-58页 |
2.3.1 形貌观察 | 第57页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57页 |
2.3.3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57-58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第58页 |
2.4 MRSA结合能力测试 | 第58页 |
2.5 纳米粒子抑菌能力测试 | 第58-59页 |
2.6 纳米粒子细胞毒性测试 | 第59页 |
2.7 CT成像研究 | 第59-61页 |
2.7.1 体外成像效果研究 | 第59-60页 |
2.7.2 正常大鼠CT显影 | 第60页 |
2.7.3 肺炎大鼠CT显影 | 第60-61页 |
2.8 体内分布研究 | 第61页 |
2.9 肺炎治疗效果研究 | 第61-62页 |
2.9.1 病理学研究 | 第61页 |
2.9.2 肺泡灌洗测试 | 第61-6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2-85页 |
3.1 Au@Ag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 | 第62-67页 |
3.1.1 形貌观察 | 第62-63页 |
3.1.2 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3.1.3 FT-IR分析 | 第64页 |
3.1.4 元素组成分析 | 第64-66页 |
3.1.5 抗体修饰 | 第66-67页 |
3.2 AAMA体外靶向性研究 | 第67-68页 |
3.3 AAMA抑菌能力研究 | 第68-69页 |
3.4 AAMA细胞毒性研究 | 第69-70页 |
3.5 CT成像效果研究 | 第70-76页 |
3.5.1 体外成像效果研究 | 第70-72页 |
3.5.2 正常大鼠CT研究 | 第72-73页 |
3.5.3 肺炎大鼠CT研究 | 第73页 |
3.5.4 肺炎大鼠能谱CT研究 | 第73-76页 |
3.6 体内分布研究 | 第76页 |
3.7 肺炎治疗效果研究 | 第76-83页 |
3.7.1 病理学研究 | 第76-78页 |
3.7.2 肺泡灌洗细菌培养 | 第78-81页 |
3.7.3 Elisa分析 | 第81-82页 |
3.7.4 影像学研究 | 第82-83页 |
3.8 体内安全性研究 | 第83-85页 |
4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第三章 W_(18)O_(49)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转移淋巴结选择性光热治疗的研究 | 第90-134页 |
1 前言 | 第90-9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1-10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91-92页 |
2.2 钨蓝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92页 |
2.3 钨蓝纳米粒子的靶向性修饰 | 第92-93页 |
2.4 钨蓝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93-94页 |
2.4.1 形貌观察 | 第93页 |
2.4.2 晶相测定 | 第93页 |
2.4.3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93-94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第94页 |
2.4.5 FT-IR测试 | 第94页 |
2.5 光热转换性质和稳定性测试 | 第94页 |
2.6 纳米粒子细胞毒性测试 | 第94-95页 |
2.7 细胞靶向性结合和吞噬能力测试 | 第95-96页 |
2.8 体内热疗效果测试 | 第96页 |
2.9 CT成像研究 | 第96-97页 |
2.9.1 体外成像效果研究 | 第96页 |
2.9.2 间接淋巴造影效果研究 | 第96-97页 |
2.9.3 靶向淋巴造影效果研究 | 第97页 |
2.10 淋巴结热疗清扫效果研究 | 第97-100页 |
2.10.1 红外热成像研究 | 第97-98页 |
2.10.2 淋巴结热疗清扫效率研究 | 第98页 |
2.10.3 淋巴结热疗清扫病理学研究 | 第98-99页 |
2.10.4 淋巴结热疗清扫分子机制的研究 | 第99页 |
2.10.5 淋巴结热疗清扫长效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99-100页 |
2.11 血液学生化指标分析 | 第10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30页 |
3.1 聚丙烯酸修饰W_(18)O_(49)纳米微球的合成与结构性质表征 | 第100-104页 |
3.1.1 形貌观察 | 第100-102页 |
3.1.2 元素组成和晶体结构 | 第102-103页 |
3.1.3 表面修饰和光吸收性质表征 | 第103-104页 |
3.2 光热转换性质和稳定性测试 | 第104-106页 |
3.3 纳米粒子细胞毒性研究 | 第106-108页 |
3.4 细胞靶向性结合和吞噬能力测试 | 第108-110页 |
3.5 体外热疗效果评估 | 第110-111页 |
3.6 CT成像效果研究 | 第111-115页 |
3.6.1 体外成像效果研究 | 第111页 |
3.6.2 间接淋巴造影效果研究 | 第111-113页 |
3.6.3 靶向淋巴造影效果研究 | 第113-115页 |
3.7 淋巴结热疗清扫效果研究 | 第115-128页 |
3.7.1 热成像研究 | 第115-118页 |
3.7.2 淋巴结热疗清扫效率研究 | 第118-119页 |
3.7.3 淋巴结热疗清扫病理学研究 | 第119-120页 |
3.7.4 淋巴结热疗清扫分子机制研究 | 第120-124页 |
3.7.5 淋巴结热疗清扫长效抗肿瘤效果 | 第124-128页 |
3.8 体内安全性研究 | 第128-130页 |
4 结论 | 第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第四章 应用调节性T细胞靶向性W_(18)O_(49)纳米粒子的免疫热疗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134-184页 |
1 前言 | 第134-13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36-1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36页 |
2.2 钨蓝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136页 |
2.3 钨蓝纳米粒子的靶向性修饰 | 第136-137页 |
2.4 动物模型 | 第137页 |
2.5 Treg细胞磁珠分选和诱导活化 | 第137-138页 |
2.6 纳米粒子Treg结合能力测试 | 第138-139页 |
2.7 Treg细胞活力及功能抑制实验 | 第139-140页 |
2.7.1 体外测试 | 第139-140页 |
2.7.2 体内测试 | 第140页 |
2.8 流式细胞分析 | 第140-143页 |
2.8.1 巨噬细胞亚型定量分析 | 第140页 |
2.8.2 免疫热疗外周血T细胞活化定量分析 | 第140-141页 |
2.8.3 瘤内Treg定量分析 | 第141页 |
2.8.4 瘤内浸润CD8+T细胞亚型定量分析 | 第141-142页 |
2.8.5 瘤内细胞凋亡情况定量分析 | 第142页 |
2.8.6 瘤内蛋白磷酸化和ROS活性定量分析 | 第142-143页 |
2.9 炎症抗体芯片分析 | 第143页 |
2.10 免疫荧光分析 | 第143-144页 |
2.11 自噬相关研究 | 第144-145页 |
2.11.1 自噬PCR研究 | 第144页 |
2.11.2 Western Blotting研究 | 第144-145页 |
2.11.3 生物电镜分析 | 第14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45-177页 |
3.1 WOAA体内外靶向性研究 | 第145-147页 |
3.2 WOAA免疫热疗效果体外研究 | 第147-154页 |
3.2.1 免疫热疗效果分析 | 第147-149页 |
3.2.2 免疫热疗对Treg功能的抑制 | 第149-154页 |
3.3 Treg免疫热疗体内效果研究 | 第154-155页 |
3.4 免疫热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第155-159页 |
3.5 免疫热疗诱导瘤内凋亡研究 | 第159-163页 |
3.6 免疫热疗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163-168页 |
3.6.1 肿瘤微环境变化 | 第163-165页 |
3.6.2 血清癌指标分析 | 第165-166页 |
3.6.3 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166-168页 |
3.7 免疫热疗与自噬 | 第168-177页 |
3.7.1 检测免疫热疗引发的自噬 | 第168-170页 |
3.7.2 免疫热疗诱发自噬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 第170-172页 |
3.7.3 自噬与肿瘤抑制 | 第172-177页 |
4 结论 | 第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4页 |
第五章 今后的工作及展望 | 第184-18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