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生态边坡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地震作用的边坡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3 发展动态分析 | 第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第17-3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振动台模型试验简介 | 第17-18页 |
2.3 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律确定 | 第18-21页 |
2.4 振动台模型试验装置 | 第21-23页 |
2.5 混凝土砌块制作及坡面植被种植 | 第23-25页 |
2.5.1 混凝土砌块制作 | 第23-24页 |
2.5.2 生态植被种植 | 第24-25页 |
2.6 锚杆+铰链式砌块生态护坡的锚杆参数设计 | 第25-30页 |
2.7 模型土坡制作以及传感器的布置 | 第30-34页 |
2.7.1 模型土坡制作 | 第30-31页 |
2.7.2 传感器布置 | 第31-34页 |
2.8 试验的加载制度 | 第34-37页 |
2.9 试验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 | 第37-38页 |
2.9.1 试验数据的采集 | 第37页 |
2.9.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38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四种护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 | 第39-65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四种护坡模型振动台试验破坏特征 | 第39-41页 |
3.2.1 无植被天然护坡模型 | 第39-40页 |
3.2.2 铰链式砌块护坡模型 | 第40页 |
3.2.3 铰链式砌块生态护坡模型 | 第40页 |
3.2.4 锚杆+铰链式砌块生态护坡模型 | 第40-41页 |
3.3 四种护坡模型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41-63页 |
3.3.1 四种护坡模型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 第41-50页 |
3.3.2 四种护坡模型的加速度峰值(PGA)放大系数变化规律分析 | 第50-53页 |
3.3.3 四种护坡模型的加速度傅里叶幅值谱分析 | 第53-56页 |
3.3.4 四种护坡模型的动土压力分析 | 第56-60页 |
3.3.5 四种护坡模型的坡顶位移分析 | 第60-61页 |
3.3.6 锚杆+铰链式砌块生态护坡模型的锚杆受力分析 | 第61-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四种护坡的稳定系数分析 | 第65-85页 |
4.1 前言 | 第65页 |
4.2 四种护坡的稳定系数理论推导 | 第65-69页 |
4.2.1 无植被天然护坡稳定系数公式 | 第65-66页 |
4.2.2 铰链式砌块护坡稳定系数公式 | 第66-67页 |
4.2.3 铰链式砌块生态护坡稳定系数公式 | 第67-68页 |
4.2.4 锚杆+铰链式砌块生态护坡稳定系数公式 | 第68-69页 |
4.3 四种护坡模型稳定系数计算分析 | 第69-77页 |
4.3.1 无植被天然护坡模型稳定系数计算 | 第69-75页 |
4.3.2 铰链式砌块护坡模型稳定系数计算 | 第75页 |
4.3.3 铰链式砌块生态护坡模型稳定系数计算 | 第75-76页 |
4.3.4 锚杆+铰链式砌块生态护坡模型稳定系数计算 | 第76页 |
4.3.5 四种护坡模型稳定系数对比分析 | 第76-77页 |
4.4 四种护坡模型稳定系数数值分析 | 第77-83页 |
4.4.1 四种护坡模型数值模拟 | 第77-81页 |
4.4.2 四种护坡模型稳定系数理论计算与FLAC~(3D)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结论 | 第85页 |
5.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