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第12-13页 |
第2章 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论析 | 第13-18页 |
·基本词条含义 | 第13-15页 |
·预防 | 第13页 |
·腐败 | 第13-15页 |
·预防腐败 | 第15页 |
·腐败根源 | 第15-16页 |
·权利根源 | 第15页 |
·利益根源 | 第15-16页 |
·思想根源 | 第16页 |
·建立预防腐败体系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3章 我国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 第18-25页 |
·我国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理论渊源 | 第18-19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立预防腐败体系的理论 | 第18页 |
·列宁关于建立预防腐败体系的理论 | 第18页 |
·我国建设预防腐败体系的理论 | 第18-19页 |
·我国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经验及教训 | 第19-22页 |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经验及教训 | 第19-20页 |
·建国初期的预防腐败建设经验及教训 | 第20-21页 |
·改革开放时期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经验及教训 | 第21-22页 |
·新时期我国腐败行为的特点 | 第22-25页 |
·腐败行为的主体特征 | 第22-23页 |
·腐败行为的手段特征 | 第23页 |
·腐败行为的滋生领域特征 | 第23-25页 |
第4章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之预防腐败体系 | 第25-29页 |
·对《公约》预防腐败规定的解析 | 第25页 |
·《公约》关于预防腐败体系的预防政策制定 | 第25-26页 |
·《公约》关于预防腐败体系的预防机构设立 | 第26页 |
·《公约》关于预防腐败体系的对公共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 | 第26-27页 |
·《公约》关于预防腐败体系的对私营部门的管理 | 第27页 |
·《公约》关于预防腐败体系的加强公众参与 | 第27-28页 |
·《公约》关于预防腐败体系的对金融部门的监管 | 第28-29页 |
第5章 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依据建立我国预防腐败体系 | 第29-36页 |
·加强预防腐败立法 | 第29-30页 |
·设置预防腐败专门机构 | 第30页 |
·加强公共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 | 第30-32页 |
·强化对私营部门的管理 | 第32-33页 |
·实现社会公众参与预防腐败 | 第33-34页 |
·强化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