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国家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言第9-19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7页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18页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第18-19页
第一章 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理论基础第19-27页
    第一节 国家治理第19-23页
        一、治理理论第19-21页
        二、国家治理体系第21-23页
    第二节 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第23-27页
        一、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界定第23-24页
        二、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分类与特点第24-27页
第二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及典型模式评述第27-37页
    第一节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历史变迁第27-31页
        一、单位制:理想社会管理体系的梦碎第27-28页
        二、街居制:曲折发展却深陷管理困境第28-29页
        三、社区制: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29-31页
    第二节 三大典型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模式评述第31-37页
        一、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上海模式第31-33页
        二、社区自治型管理模式——沈阳模式第33-34页
        三、政府与相关治理主体合作模式——江汉模式第34-37页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的发展障碍及成因第37-46页
    第一节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的发展障碍第37-41页
        一、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角色错位第37-38页
        二、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资源匮乏第38-39页
        三、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多元参与不足第39-40页
        四、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推进不协调第40-41页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发展障碍形成原因第41-46页
        一、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第42-43页
        二、社会价值冲突与摩擦凸显第43页
        三、社会空间结构的急剧变化第43-44页
        四、社会分层与隔离的加剧第44-46页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下的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机制构建第46-57页
    第一节 治理视角下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必要性第46-47页
        一、宏观视角;国家治理体系的要求第46页
        二、中观视角: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第46-47页
        三、微观视角:社区体制改革的要求第47页
    第二节 治理视角下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可行性第47-50页
        一、实践平台: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第47-48页
        二、思想基础:居民权利意识的成熟第48页
        三、社会条件:社区相关组织的参与第48-49页
        四、技术支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第49-50页
    第三节 我国城市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的构建第50-57页
        一、完善结构:培育多元参与主体,分配治理角色第50-52页
        二、增强活力:增强社区社会活力,发展社会组织第52-53页
        三、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治理现代化第53-55页
        四、减负增效:细分公共事务种类,提高治理效能第55-57页
第五章 总结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电力生产系统运作效率研究
下一篇:SYJXC公司脱硝催化剂项目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