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1 研究资料 | 第9-10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1.4 纳入病例标准 | 第9页 |
1.5 排除病例标准 | 第9-10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页 |
2.1 肺气虚的症候诊断 | 第10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10页 |
2.3 采集临床资料内容 | 第10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1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0-18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10页 |
3.2 肺气虚患者症状评分具体分布 | 第10-13页 |
3.3 肺气虚治疗前后各症状的变化 | 第13页 |
3.4 治疗前后肺气虚症状评分与生物光子检测数据的分布 | 第13-15页 |
3.5 治疗前与治疗后肺气虚症状评分、生物光子检测数据的变化 | 第15-16页 |
3.6 治疗前后左右手生物光子检测数据比较 | 第16页 |
3.7 治疗前肺气虚症状评分与右手生物光子检测数据的分布 | 第16页 |
3.8 治疗前肺气虚症状评分与左手生物光子检测数据的分布 | 第16-17页 |
3.9 治疗后肺气虚症状评分与右手生物光子检测数据的分布 | 第17-18页 |
3.10 治疗后肺气虚症状评分与左手生物光子检测数据的分布 | 第18页 |
4 研究结论 | 第18-19页 |
讨论 | 第19-27页 |
1 中医学对肺气虚的认识 | 第19-20页 |
2 现代医学对肺气虚的研究认识 | 第20-23页 |
2.1 呼吸功能的研究 | 第20页 |
2.2 病理形态的研究 | 第20-21页 |
2.3 免疫学研究 | 第21页 |
2.4 生物化学研究 | 第21-22页 |
2.5 生理学研究 | 第22页 |
2.6 基因学 | 第22-23页 |
3 关于指尖生物光子检测的研究 | 第23-24页 |
4 玉屏风颗粒的组方分析及药物特点 | 第24-25页 |
5 玉屏风颗粒治疗肺气虚的现代学研究 | 第25-26页 |
6 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综述 肺气虚现代研究概括 | 第30-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附录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发表论文 | 第39-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