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1.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城镇化及城市尺度的不断扩大 | 第10页 |
1.1.2 绿色基础设施结构的优化 | 第10-11页 |
1.1.3 生态廊道及带状绿地建设的发展 | 第11页 |
1.1.4 绿地景观资源功能质量的关注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改善和提升带状绿地景观效果 | 第11-12页 |
1.2.2 指导建设,优化设计 | 第12页 |
1.2.3 探索科学的景观评价方法与体系 | 第12页 |
1.2.4 加强城市绿地景观资源管理 | 第12页 |
1.2.5 提升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科学性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1 带状绿地植物景观视觉评价 | 第13页 |
1.3.2 带状绿地生态效益评价 | 第13页 |
1.3.3 绿地服务功能与公众环境满意度 | 第13页 |
1.4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4.1 园林美学与艺术构成理论 | 第13-14页 |
1.4.2 园林植物造景理论 | 第14页 |
1.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4页 |
1.4.4 环境心理认知理论 | 第14-15页 |
1.4.5 绿地景观规划的“四态理论”与风景园林的“三元论”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文献搜集归纳法 | 第15页 |
1.5.2 实地调查法 | 第15页 |
1.5.3 计算机软件辅助 | 第15-16页 |
1.5.4 统计分析法 | 第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论述及研究进展 | 第18-29页 |
2.1 相关概念概述 | 第18-19页 |
2.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8页 |
2.1.2 层次分析法 | 第18-19页 |
2.1.3 带状绿地 | 第19页 |
2.1.4 景观评价 | 第19页 |
2.2 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2.2.1 景观评价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2.2 景观评价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3 绿地功能评价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2.3.1 绿地功能评价研究历程 | 第23-26页 |
2.3.2 绿地功能评价研究方法及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带状绿地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9-46页 |
3.1 评价模型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9页 |
3.1.1 科学性与系统性 | 第29页 |
3.1.2 可操作性与适用性 | 第29页 |
3.1.3 综合全面性 | 第29页 |
3.1.4 定量性指标优先的原则 | 第29页 |
3.2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理论机制 | 第29-32页 |
3.2.1 评价的三个主体标准 | 第29-30页 |
3.2.2 评价的内涵机制 | 第30-31页 |
3.2.3 评价的主要模式 | 第31-32页 |
3.3 带状绿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32-35页 |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2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模型的确立 | 第32-33页 |
3.3.3 指标体系分析 | 第33-35页 |
3.3.3.1 生态效益 | 第33-34页 |
3.3.3.2 视觉效应 | 第34页 |
3.3.3.3 社会功能 | 第34-35页 |
3.4 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第35-36页 |
3.4.1 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35页 |
3.4.2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方法 | 第35-36页 |
3.5 指标专家权重结果分析 | 第36-45页 |
3.5.1 准则层分析 | 第39-42页 |
3.5.1.1 生态效益权重分析 | 第39-40页 |
3.5.1.2 视觉效益权重分析 | 第40-41页 |
3.5.1.3 社会服务功能权重分析 | 第41-42页 |
3.5.2 因子层权重分析 | 第42-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带状绿地景观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46-62页 |
4.1 郑州市概况 | 第46-48页 |
4.1.1 郑州市绿地结构概况 | 第46-47页 |
4.1.2 郑州绿地建设情况 | 第47-48页 |
4.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48-49页 |
4.2.1 评价调研步骤 | 第49页 |
4.2.1.1 实地勘测 | 第49页 |
4.2.1.2 问卷调查 | 第49页 |
4.2.1.3 调查时间 | 第49页 |
4.3 文劳路带状绿地社会功能分析 | 第49-56页 |
4.3.1 绿地空间现状 | 第49-50页 |
4.3.2 社会服务功能 | 第50-56页 |
4.3.2.1 游人活动分析 | 第52页 |
4.3.2.2 问卷访谈数据分析 | 第52-56页 |
4.4 文劳路带状绿地景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4.4.1 指标评价标准及等级确定 | 第56-58页 |
4.4.2 评价结果 | 第58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4.5 文劳路带状绿地景观优化与建议 | 第59-62页 |
4.5.1 优化绿地内部空间,提高形态美 | 第60页 |
4.5.2 注重文化内涵的注射与植入 | 第60页 |
4.5.3 注重服务功能,以人为本 | 第60页 |
4.5.4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连接与融合 | 第60-61页 |
4.5.5 加强绿地的管理 | 第61-6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2-65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讨论 | 第63页 |
5.3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81页 |
ABSTRACT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