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2页 |
第一节: 哲学与主体性问题 | 第8-12页 |
一、主体性的哲学传统 | 第8-10页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1页 |
三、概念解释 | 第11-12页 |
第一章、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思想 | 第12-20页 |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中的主体思想 | 第12-14页 |
1、泰勒斯哲学的意义 | 第12页 |
2、普诺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 第12-13页 |
3、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中世纪哲学中的主体观 | 第14-15页 |
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文艺复兴以后的主体思想 | 第15-17页 |
1、培根:以科学抗神学,人的主体性发挥 | 第16页 |
2、哥白尼革命:人性的大解放 | 第16-17页 |
第四节、近代哲学的主体思想 | 第17-18页 |
第五节: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中的主体思想 | 第18页 |
第六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体思想 | 第18-20页 |
1、康德 | 第18-19页 |
2、费希特 | 第19页 |
3、谢林 | 第19页 |
4、黑格尔 | 第19-20页 |
5、费尔巴哈 | 第20页 |
第二章、马克思的主体观 | 第20-2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体观的理论来源 | 第20-24页 |
1、黑格尔:人是自我意识。实体即主体 | 第21-22页 |
2、费尔巴哈:人是现实的感性存在 | 第22-2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主体观 | 第24-26页 |
1、劳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直接体现 | 第24页 |
2、人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 第24-25页 |
3、人的异化 | 第25-26页 |
第三章、毛泽东的主体观 | 第26-42页 |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思想中的主体观 | 第27-35页 |
一、体育问题上的主体观 | 第27-29页 |
二、人的本质问题上的主体观:人是理性的动物 | 第29页 |
三、无我论到唯我论的转变:从《给黎锦熙的信》到《<伦理学原理>批注》 | 第29-34页 |
四、青年毛泽东的主体观:精神上的无我论,物质上的唯我论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的主体观 | 第35-42页 |
一、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 | 第35-37页 |
二、毛泽东的群众主体观 | 第37-38页 |
三、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观 | 第38-39页 |
四、实践的主体观 | 第39-42页 |
参考书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