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双工无线通信系统的数字自干扰消除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第14-22页 |
2.1 全双工无线通信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14-16页 |
2.2 自干扰抑制方法分类 | 第16-21页 |
2.2.1 被动自干扰抑制技术 | 第16-18页 |
2.2.2 主动模拟域自干扰消除技术 | 第18-20页 |
2.2.3 主动数字域自干扰消除技术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SISO全双工系统自干扰消除 | 第22-33页 |
3.1 系统模型 | 第22-26页 |
3.1.1 数字消除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3.1.2 模拟消除理论分析 | 第25-26页 |
3.2 信道速率增益区分析 | 第26-30页 |
3.2.1 数字消除速率增益区 | 第27-29页 |
3.2.2 模拟消除速率增益区 | 第29-30页 |
3.3 性能仿真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MIMO全双工数字自干扰消除 | 第33-42页 |
4.1 基于预编码消除的MIMO全双工系统 | 第33-37页 |
4.1.1 系统模型 | 第33-34页 |
4.1.2 迫零预编码消除方案 | 第34-35页 |
4.1.3 SLNR预编码消除方案 | 第35页 |
4.1.4 仿真分析 | 第35-37页 |
4.2 预编码与时域联合消除法 | 第37-41页 |
4.2.1 时域消除法 | 第37页 |
4.2.2 联合消除法 | 第37页 |
4.2.3 性能仿真 | 第37-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全双工系统的全数字自干扰消除 | 第42-64页 |
5.1 系统模型 | 第42-46页 |
5.1.1 收发机的非线性失真 | 第44页 |
5.1.2 收发机的相位噪声 | 第44-45页 |
5.1.3 高斯噪声和量化噪声 | 第45页 |
5.1.4 无线信道模型 | 第45-46页 |
5.2 自干扰消除仿真分析 | 第46-63页 |
5.2.1 高斯噪声和量化噪声对自干扰消除的影响 | 第46-48页 |
5.2.2 接收机的相位噪声对自干扰消除的影响 | 第48-51页 |
5.2.3 信道估计误差对自干扰消除的影响 | 第51-55页 |
5.2.4 接收机的非线性失真对自干扰消除的影响 | 第55-58页 |
5.2.5 整体接收性能分析 | 第58-61页 |
5.2.6 信道可达传输速率分析 | 第61-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总结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