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目立体视频图像编辑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双目立体技术的基本理论简介 | 第17-18页 |
1.3 双目立体图像和视频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立体图像和视频的视差编辑 | 第18-19页 |
1.3.2 立体图像和视频的内容编辑 | 第19-20页 |
1.3.3 立体视觉感知 | 第20页 |
1.4 双目立体视频图像编辑面临的挑战 | 第20-22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第22-24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虚拟立体摄像机参数调节方法 | 第27-55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相关工作 | 第28-31页 |
2.2.1 3D内容的编辑制作 | 第28-29页 |
2.2.2 立体体验质量评价 | 第29-31页 |
2.3 方法总述 | 第31-32页 |
2.4 虚拟立体摄像机自动调节 | 第32-38页 |
2.4.1 基本立体几何关系 | 第32-35页 |
2.4.2 会聚平面计算 | 第35-37页 |
2.4.3 立体摄像机轴间距计算 | 第37-38页 |
2.5 立体体验质量评价 | 第38-42页 |
2.5.1 立体舒适性 | 第38-40页 |
2.5.2 感知深度 | 第40-42页 |
2.5.3 立体质量评价反馈优化摄像机参数 | 第42页 |
2.6 实验与分析 | 第42-53页 |
2.6.1 场景数据集 | 第44页 |
2.6.2 立体体验质量评价模型的评估 | 第44-49页 |
2.6.3 立体摄像机参数调节方法评估 | 第49-51页 |
2.6.4 本文的局限性及相关讨论 | 第51-5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立体图像视差重映射方法 | 第55-75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相关工作 | 第56-57页 |
3.3 基于视觉重要性和舒适度的视差重映射方法 | 第57-63页 |
3.3.1 视觉重要性视图 | 第58-59页 |
3.3.2 立体舒适性度量 | 第59-61页 |
3.3.3 视差重映射 | 第61-63页 |
3.4 基于图像块的图像编辑处理 | 第63-65页 |
3.5 实验与分析 | 第65-74页 |
3.5.1 实验结果对比 | 第66-71页 |
3.5.2 主观评估 | 第71-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立体图像重定向方法 | 第75-97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相关工作 | 第76-78页 |
4.3 立体图像重定向 | 第78-86页 |
4.3.1 视差图与图像分割 | 第78-80页 |
4.3.2 左右图像的缝对应关系 | 第80页 |
4.3.3 立体图像缝切割的能量函数 | 第80-82页 |
4.3.4 深度切割的能量函数 | 第82-85页 |
4.3.5 缝选择的优化方法 | 第85-86页 |
4.4 实验与分析 | 第86-95页 |
4.4.1 实验结果对比 | 第88-90页 |
4.4.2 实验结果客观分析 | 第90-92页 |
4.4.3 实验结果主观分析 | 第92-94页 |
4.4.4 本文方法的局限性及相关讨论 | 第94-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双目立体视频图像编辑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97-107页 |
5.1 双目立体视频图像编辑系统 | 第97-101页 |
5.1.1 系统主要功能 | 第97页 |
5.1.2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97-101页 |
5.2 系统展示与应用 | 第101-106页 |
5.2.1 系统运行环境 | 第101-102页 |
5.2.2 系统界面与运行结果 | 第102-104页 |
5.2.3 系统应用 | 第104-10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个人简历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21-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