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有机与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的水稻产量研究 | 第12-13页 |
1.2.2 有机与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的重金属含量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有机与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的水稻植株养分研究 | 第14页 |
1.2.4 有机与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的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 第14-15页 |
1.2.5 作物和土壤氮磷钾元素养分平衡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8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3 供试品种与种植 | 第18-19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9-21页 |
2.4.1 作物产量 | 第19页 |
2.4.2 水稻株高、分蘖动态 | 第19页 |
2.4.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2.4.4 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重的测定 | 第19-20页 |
2.4.5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2.4.6 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2.4.7 土壤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4.8 氮磷钾养分平衡计算 | 第21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8页 |
3.1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22-25页 |
3.1.1 水稻产量 | 第22-23页 |
3.1.2 水稻产量构成要素 | 第23-25页 |
3.2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动态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1 水稻株高动态 | 第25页 |
3.2.2 水稻分蘖动态 | 第25-26页 |
3.2.3 水稻叶绿素动态 | 第26-27页 |
3.3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 第27-31页 |
3.3.1 水稻主要生育期群体干物质 | 第27-28页 |
3.3.2 水稻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 | 第28-29页 |
3.3.3 水稻干物质在茎鞘、叶片和穗的分配情况 | 第29-30页 |
3.3.4 水稻干物质的转运 | 第30-31页 |
3.4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稻田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3.4.1 稻谷重金属 | 第31-32页 |
3.4.2 土壤重金属 | 第32-33页 |
3.5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33-41页 |
3.5.1 植株氮素含量 | 第34-36页 |
3.5.2 植株磷素含量 | 第36-39页 |
3.5.3 植株钾素含量 | 第39-41页 |
3.6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41-45页 |
3.6.1 土壤全量养分含量 | 第41-43页 |
3.6.2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 第43-45页 |
3.7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条件下的氮磷钾养分平衡状况 | 第45-48页 |
3.7.1 氮素 | 第45-46页 |
3.7.2 磷素 | 第46页 |
3.7.3 钾素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2页 |
4.1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48页 |
4.2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干物质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稻田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4.4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水稻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0-51页 |
4.6 紫云英翻压还田与氮肥配施的氮磷钾养分平衡研究 | 第51-5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2-55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53页 |
5.3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