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光伏发电现状及前景 | 第11-13页 |
1.2.1 国外光伏发电产业现状及前景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光伏发电产业现状及前景 | 第12-13页 |
1.3 光伏并网技术的发展 | 第13-15页 |
1.4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国外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分析 | 第19-41页 |
2.1 改进型逆变级拓扑-新型H6拓扑 | 第19-31页 |
2.1.1 共模电流产生原理 | 第19-20页 |
2.1.2 全桥逆变器单极性调制共模分析 | 第20-22页 |
2.1.3 全桥逆变器双极性调制共模分析 | 第22页 |
2.1.4 三种常用变形逆变拓扑共模分析 | 第22-26页 |
2.1.5 新型H6拓扑共模分析 | 第26-28页 |
2.1.6 新型H6拓扑扩展 | 第28-29页 |
2.1.7 不同拓扑的损耗及成本分析 | 第29-31页 |
2.2 改进型升压级拓扑-继电器旁路型 | 第31-39页 |
2.2.1 单模式型 | 第31-32页 |
2.2.2 双模式型 | 第32-35页 |
2.2.3 继电器旁路型模式切换仿真验证 | 第35-39页 |
2.2.4 继电器旁路型损耗分析 | 第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 第41-61页 |
3.1 改进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双模式控制策略 | 第41-42页 |
3.1.1 基本升压逆变型-工作模式一 | 第42页 |
3.1.2 单级逆变型-工作模式二 | 第42页 |
3.2 前级升压控制关键技术 | 第42-53页 |
3.2.1 光伏电池数学建模 | 第42-47页 |
3.2.2 最大功率点跟踪 | 第47-53页 |
3.3 后级逆变控制关键技术 | 第53-60页 |
3.3.1 锁相环建模及离散化设计 | 第53-56页 |
3.3.2 准谐振控制器建模及离散化设计 | 第56-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实验样机设计及实验验证 | 第61-78页 |
4.1 硬件电路设计 | 第61-67页 |
4.1.1 新型H6桥开关管选型 | 第61-62页 |
4.1.2 逆变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第62-63页 |
4.1.3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第63-65页 |
4.1.4 母线电压采样电路 | 第65页 |
4.1.5 驱动电路设计 | 第65-66页 |
4.1.6 主控DSP与监控MCU | 第66-67页 |
4.2 控制软件设计 | 第67-74页 |
4.2.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 | 第67-70页 |
4.2.2 程序框架及文件系统 | 第70-71页 |
4.2.3 任务的配置及执行 | 第71-72页 |
4.2.4 工作状态设置 | 第72-73页 |
4.2.5 中断程序应用 | 第73-74页 |
4.3 实验验证 | 第74-77页 |
4.3.1 新型H6拓扑并网验证 | 第74-76页 |
4.3.2 继电器旁路拓扑模式切换验证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78-79页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