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 第10-20页 |
(一) 庭前会议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4页 |
(三) 庭前会议的功能 | 第14-16页 |
1. 整理和固定争点 | 第14-15页 |
2. 交换和固定证据 | 第15-16页 |
3. 促进庭前和解 | 第16页 |
(四) 庭前会议的价值 | 第16-20页 |
1. 实现诉讼公正的价值 | 第16-18页 |
2. 实现诉讼效率的价值 | 第18-20页 |
二、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适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7页 |
(一) 地方法院适用庭前会议制度的概况 | 第20-21页 |
(二) 四地法院适用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1. 四地法院适用庭前会议的案件范围不统一 | 第21-22页 |
2. 四地法院庭前会议中交换的证据范围不明确 | 第22页 |
3. 四地法院庭前会议的召开时间、次数以及主持者不统一 | 第22-23页 |
4. 四地法院庭前会议的效力不明确 | 第23页 |
(三) 庭前会议适用中存在的几对关系问题分析 | 第23-27页 |
1. 证据交换与质证的关系问题 | 第23-25页 |
2. 争点整理与法官释明的关系问题 | 第25-26页 |
3. 庭前会议的程序定位与主持者的关系问题 | 第26-27页 |
三、完善我国庭前会议及配套制度的建议 | 第27-38页 |
(一) 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操作规范 | 第27-33页 |
1. 明确适用庭前会议的案件范围 | 第27-28页 |
2. 明确庭前会议交换的证据范围 | 第28页 |
3. 明确召开庭前会议的时间、次数 | 第28-30页 |
4. 明确庭前会议的主持者 | 第30-31页 |
5. 明确庭前会议的效力形式与制裁措施 | 第31-33页 |
(二)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第33-38页 |
1. 确立强制答辩制度 | 第33-35页 |
2. 确立证据提出命令制度 | 第35-36页 |
3. 完善法官释明制度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