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a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44页 |
1.1 聚丙交酯的基本性质 | 第13-14页 |
1.2 聚丙交酯及其共聚物的合成 | 第14-37页 |
1.2.1 直接缩聚 | 第15-17页 |
1.2.2 开环聚合 | 第17-37页 |
1.3 两亲性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 | 第37-42页 |
1.3.1 聚合物胶束的概念 | 第37页 |
1.3.2 聚合物胶束的性质 | 第37-38页 |
1.3.3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 | 第38-39页 |
1.3.4 聚合物胶束的材料构成 | 第39页 |
1.3.5 聚合物纳米胶束的表征方法 | 第39-41页 |
1.3.6 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 第41-42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2-4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4-52页 |
2.1 原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45-46页 |
2.3 原料、试剂的处理 | 第46页 |
2.4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47页 |
2.4.1 2, 3, 6, 7-四氢-5H-噻唑并 [3, 2-a]嘧啶催化剂(ITU 1)制备 | 第46页 |
2.4.2 2, 3, 5, 6-四氢咪唑并[2, 1-b]噻唑催化剂(ITU 2)制备 | 第46-47页 |
2.5 单体的制备与纯化 | 第47-48页 |
2.5.1 聚乙二醇的纯化处理 | 第47页 |
2.5.2 单体LLA的制备与精制 | 第47-48页 |
2.6 聚合方法 | 第48-49页 |
2.6.1 PLLA均聚物的制备 | 第48页 |
2.6.2 三嵌段PLLA-b-PEG-b-PLLA共聚物的制备 | 第48-49页 |
2.6.3 星型 4-armPEG-b-PLLA共聚物的制备 | 第49页 |
2.7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 第49页 |
2.8 聚合物和胶束的表征分析 | 第49-52页 |
2.8.1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 第49-50页 |
2.8.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50页 |
2.8.3 核磁共振分析(NMR) | 第50页 |
2.8.4 热分析 | 第50页 |
2.8.5 X射线衍射分析 (XRD ) | 第50-51页 |
2.8.6 接触角分析 (θ) | 第51页 |
2.8.7 拉伸力学测试 | 第51页 |
2.8.8 胶束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 | 第51页 |
2.8.9 聚合物胶束的形态观察 | 第51-52页 |
3 有机催化聚L-丙交酯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64页 |
3.1 L-丙交酯开环聚合特征的研究 | 第52-55页 |
3.1.1 两种催化剂引发活性的比较 | 第52-53页 |
3.1.2 单体浓度对L-丙交酯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53页 |
3.1.3 单体与催化剂摩尔比对L-丙交酯开环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3.1.4 单体与引发剂摩尔比对L-丙交酯开环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3.1.5 聚合温度和时间对L-丙交酯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55页 |
3.2 聚L-丙交酯的测试表征 | 第55-60页 |
3.2.1 聚L-丙交酯GPC表征 | 第55-56页 |
3.2.2 聚L-丙交酯FTIR分析 | 第56-57页 |
3.2.3 聚L-丙交酯的NMR表征 | 第57-59页 |
3.2.4 聚L-丙交酯的热性能 | 第59-60页 |
3.2.5 聚L-丙交酯的结晶性能 | 第60页 |
3.3 L-丙交酯开环聚合机理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4 两亲线型聚乙二醇/聚L-丙交酯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4-78页 |
4.1 三嵌段共聚反应特征 | 第64-68页 |
4.1.1 两种催化剂引发活性的比较 | 第64-65页 |
4.1.2 单体浓度和催化剂用量对三嵌段共聚物的影响 | 第65-66页 |
4.1.3 引发剂用量对三嵌段共聚物的影响 | 第66-67页 |
4.1.4 聚合温度与时间对三嵌段共聚物的影响 | 第67页 |
4.1.5 PEG链长对三嵌段共聚物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 PLLA-b-PEG-b-PLLA共聚物的表征 | 第68-76页 |
4.2.1 GPC分析 | 第68-69页 |
4.2.2 FTIR分析 | 第69-70页 |
4.2.3 ~1H NMR分析 | 第70-71页 |
4.2.4 XRD分析 | 第71-72页 |
4.2.5 热性能分析 | 第72-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两亲星型四臂聚乙二醇与聚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78-90页 |
5.1 嵌段共聚反应特征 | 第78-81页 |
5.1.1 两种不同催化剂活性的比较 | 第78-79页 |
5.1.2 单体浓度和催化剂用量对星型共聚物的影响 | 第79-80页 |
5.1.3 引发剂用量对星型共聚物的影响 | 第80页 |
5.1.4 聚合时间和温度对星型共聚物的影响 | 第80-81页 |
5.2 4-armPEG-b-PLLA共聚物的表征 | 第81-88页 |
5.2.1 GPC分析 | 第81-82页 |
5.2.2 FTIR分析 | 第82-83页 |
5.2.3 ~1H NMR分析 | 第83-84页 |
5.2.4 XRD分析 | 第84-85页 |
5.2.5 热性能分析 | 第85-86页 |
5.2.6 亲水性能分析 | 第86-88页 |
5.2.7 力学性能分析 | 第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6 两亲性共聚物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90-106页 |
6.1 两亲性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 第90-91页 |
6.2 聚合物临界胶束浓度的研究 | 第91-99页 |
6.2.1 荧光的测试条件 | 第91-92页 |
6.2.2 芘探针的特性 | 第92-95页 |
6.2.3 CMC的测定方法 | 第95-96页 |
6.2.4 聚合物临界胶束浓度的结果分析 | 第96-99页 |
6.3 聚合物胶束粒径及粒径分布 | 第99-103页 |
6.3.1 线型PLLA-b-PEG-b-PLLA三嵌段共聚物 | 第99-101页 |
6.3.2 星型 4-armPEG-b-PLLA嵌段共聚物 | 第101-103页 |
6.4 聚合物胶束形态表征 | 第103-10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7 主要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附录 | 第118-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