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佛教史论文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华佛教对越南佛教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21页
    一、选题缘起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第13-19页
        (一) 现存汉文原典文献(越南书籍)第13-15页
        (二) 汉喃文献第15页
        (三) 现当代学者相关著作与论文第15-19页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9-21页
        (一) 研究目标第19页
        (二) 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三) 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一章 十七世纪之前越南社会概况第21-35页
    第一节 历史背景第21-28页
        一、政治形势第21-22页
        二、经济状况第22-26页
        三、文化概况第26-28页
    第二节 中华禅派在越南兴起的原因第28-35页
        一、十七世纪之前越南佛教的衰微第28-31页
        二、越南封建统治者的支持第31-32页
        三、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和禅林危机第32-35页
第二章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华禅派传入越南第35-62页
    第一节 临济禅派第35-54页
        一、碌湖圆景、大深圆宽禅师第35-36页
        二、元韶禅师第36-40页
        三、明弘子融禅师第40-41页
        四、慈林禅师第41页
        五、法宝禅师第41-42页
        六、法化禅师第42-43页
        七、济圆禅师第43页
        八、玄溪禅师第43-44页
        九、拙拙禅师第44-52页
        十、明行禅师第52-54页
    第二节 曹洞禅派第54-62页
        一、觉风禅师第54-55页
        二、兴莲国师第55页
        三、石濂禅师第55-60页
        四、克玄祖师第60-62页
第三章 中华禅派在越南的发展及安子竹林禅派的复兴第62-118页
    第一节 元韶禅派的成立和发展第62-72页
        一、元韶禅师与十塔弥陀寺第62-66页
        二、元韶禅师与国恩寺第66-69页
        三、元韶禅师与河中寺第69-72页
    第二节 临济祝圣禅派的形成和发展第72-80页
        一、明海禅师与临济祝圣禅派的法偈第72-76页
        二、明海——法宝祖师相关疑点考证第76-78页
        三、祝圣临济禅派的发展过程第78-80页
    第三节 了观禅派形成与发展第80-87页
    第四节 曹洞禅派的形成与发展第87-99页
    第五节 安子竹林禅派的复兴第99-118页
        一、真源禅师第99-108页
        二、明珠香海禅师第108-118页
第四章 中华佛教对越南佛教的影响及越南佛教的特征第118-211页
    第一节 中华佛教对越南佛教的影响形式第118-167页
        一、禅派传承方面第118-126页
        二、中国佛教礼仪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第126-134页
        三、中国的盂兰盆法会—供孤魂仪式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第134-143页
        四、《水陆诸科》是受到中国文化思想影响的越南佛教礼仪的一本书。第143-149页
        五、佛教学术第149-152页
        六、佛教思想第152-155页
        七、寺院祭祀第155-167页
    第二节 越南佛教十七至十八世纪期间的突出特征第167-211页
        一、禅净双修第167-179页
        二、各禅派的融合第179-190页
        三、三教同源第190-206页
        四、入世精神第206-211页
第五章 越南佛教十七至十八世纪对越南民族文化的贡献第211-248页
    第一节 在歌谣俗语方面第211-215页
    第二节 文学形式第215-222页
    第三节 佛教对日常语言的影响第222-223页
    第四节 风俗习惯第223-226页
        一、吃斋、祭佛、放生、布施第223-224页
        二、初一、十五及到寺庙祭祀第224页
        三、婚丧嫁娶仪式第224-225页
        四、择吉日,奉星解厄运礼、求忏悔卦第225-226页
    第五节 舞台艺术形式第226-228页
    第六节 佛教对社会道德价值的影响第228-233页
    第七节 建筑艺术第233-239页
    第八节 佛教雕刻艺术第239-248页
结语第248-250页
参考文献第250-268页
后记第268页

论文共2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缺血性中风复发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
下一篇:颈痛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