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1 国家政策要求落实评价机制 | 第11页 |
1.1.2“林张之争”体现产业政策效应评价的重要性 | 第11页 |
1.1.3 通过“以评促建”保障体育产业政策实践效果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产业政策效应评价研究做了积极尝试 | 第13-15页 |
1.3.2 各学者对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实践研究观点不一 | 第15-16页 |
1.3.3 体育产业政策效应评价研究相对缺乏亟待补充 | 第16-18页 |
1.3.4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5 可能有的创新和不足 | 第20-21页 |
1.5.1 可能有的创新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1页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2.2.2 特尔斐法 | 第22页 |
2.2.3 归纳演绎法 | 第22页 |
2.2.4 层次分析法 | 第22-23页 |
2.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3页 |
2.2.6 案例分析法 | 第23页 |
3 体育产业政策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3.1 公共政策学 | 第23-25页 |
3.1.1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1.2 系统分析法的特征和意义 | 第24页 |
3.1.3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 第24-25页 |
3.2 绩效评价学 | 第25页 |
3.2.1 绩效评价构成要素及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25页 |
3.2.2 体育产业政策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评价方法 | 第25页 |
4 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实践 | 第25-32页 |
4.1 体育产业政策文本分析 | 第25-28页 |
4.2 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 | 第28-32页 |
4.2.1 第一阶段(1949-1978):孕育阶段 | 第28-29页 |
4.2.2 第二阶段(1978-1992):萌芽阶段 | 第29-30页 |
4.2.3 第三阶段(1992-1997):起步阶段 | 第30页 |
4.2.4 第四阶段(1997-2010):形成阶段 | 第30-31页 |
4.2.5 第五阶段(2010 以后):发展阶段 | 第31-32页 |
5 体育产业政策效应评价模型 | 第32-53页 |
5.1 体育产业政策效应评价的目标 | 第32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8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2-34页 |
5.2.2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 第34-35页 |
5.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第35-37页 |
5.2.4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7-38页 |
5.3 评价指标权重 | 第38-49页 |
5.3.1 权重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5.3.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9-49页 |
5.4 评价方法 | 第49-53页 |
5.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9页 |
5.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加权应用 | 第49-53页 |
6 体育产业政策效应评价模型的应用——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政策为例 | 第53-58页 |
6.1 选取该项政策的科学性 | 第53页 |
6.2 选取专家打分赋值 | 第53-55页 |
6.3 结果分析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58页 |
6.3.1 政策目标模糊 | 第56页 |
6.3.2 亟需配套政策的完善融合 | 第56页 |
6.3.3 政策内容缺乏有效的执行 | 第56-57页 |
6.3.4 政策缺乏法律监控效力 | 第57-58页 |
7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建议 | 第58-63页 |
7.1 优化政策制定方案 | 第58-59页 |
7.1.1 明确政策发展目标 | 第58-59页 |
7.1.2 完善政策内容体系 | 第59页 |
7.1.3 提升政策法律地位 | 第59页 |
7.2 规范政策实施体系 | 第59-61页 |
7.2.1 拓宽政策宣传渠道 | 第59-60页 |
7.2.2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 第60页 |
7.2.3 建立政策监督体系 | 第60页 |
7.2.4 健全政策反馈机制 | 第60-61页 |
7.3 协同发展目标效益 | 第61-63页 |
7.3.1 追求经济效益增长 | 第61-62页 |
7.3.2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62页 |
7.3.3 力争生态资源节约 | 第62-63页 |
7.4 落实政策终止机制 | 第63页 |
7.4.1 建立执行评估制度 | 第63页 |
7.4.2 规划终止后续工作 | 第63页 |
8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一 | 第69-73页 |
附录二 | 第73-74页 |
附录三 | 第74-75页 |
附录四 | 第75-77页 |
附录五 | 第77-79页 |
附录六 | 第79-80页 |
附录七 | 第80-81页 |
附录八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