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眼科学论文--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论文--视神经疾病论文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7-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46页
    1 视神经萎缩第20页
    2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神经的易感性第20-23页
        2.1 解剖结构第21-22页
        2.2 生理特性第22-23页
    3 线粒体第23-28页
        3.1 线粒体的起源第23页
        3.2 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第23-24页
        3.3 线粒体基因组第24-25页
        3.4 异质性和阈值效应第25-26页
        3.5 线粒体单体型第26-27页
        3.6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第27-28页
        3.7 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相互作用第28页
    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第28-32页
        4.1 概述第29页
        4.2 mtDNA突变与LHON第29-30页
        4.3 mtDNA单体型与LHON第30页
        4.4 核修饰基因在LHON发病中的作用第30页
        4.5 动物模型第30-31页
        4.6 LHON发病的分子机制第31-32页
    5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第32-42页
        5.1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第32-34页
        5.2 OPA1基因第34-40页
        5.3 动物模型第40-42页
    6 治疗策略第42-44页
        6.1 支持疗法第42页
        6.2 神经营养疗法第42-43页
        6.3 基因治疗第43-44页
    7 遗传咨询第44-45页
    8 展望第45-46页
第2章 材料方法第46-82页
    1 研究对象第46-47页
    2 研究内容第47页
    3 实验仪器第47-48页
    4 实验方法第48-82页
        4.1 永生淋巴细胞系的建立第48-50页
        4.2 胞质杂合体的构建第50-53页
        4.3 突变位点的鉴定第53-57页
        4.4 细胞计数第57-58页
        4.5 mtDNA拷贝数检测第58页
        4.6 氧消耗速率的测定第58-62页
        4.7 ATP检测第62-63页
        4.8 ROS检测第63-64页
        4.9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第64-65页
        4.10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早期细胞凋亡第65-66页
        4.11 蛋白质免疫印迹第66-73页
        4.12 线粒体的提取第73页
        4.13 酶活力测定第73-76页
        4.14 RNA提取方法(Trizol法)第76-77页
        4.15 实例荧光定量PCR(QRT-PCR)第77-79页
        4.16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第79-80页
        4.17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0-82页
第3章 线粒体单体型影响携带m.14484T>C(MT-ND6)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的表型表达第82-95页
    1 研究背景第82-84页
        1.1 MT-ND6基因与LHON第82-84页
        1.2 线粒体单体型和LHON第84页
    2 材料方法第84页
    3 研究结果第84-92页
        3.1 中国LHON家系m.14484T>C(MT-ND6)突变筛查第84-86页
        3.2 27个携带m.14484T>C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评估第86-88页
        3.3 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88-89页
        3.4 携带m.14484T>C突变mtDNAs的系统进化树和单体型分析第89-91页
        3.5 统计学分析第91-92页
    4 讨论第92-94页
    5 结论第94-95页
第4章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相关的MT-ND1 m.3635G>A突变的功能研究第95-107页
    1 研究背景第95-96页
    2 材料方法第96页
    3 研究结果第96-104页
        3.1 9个中国LHON家系的遗传和临床评估第96-98页
        3.2 mtDNA分析第98-100页
        3.3 胞质杂合体的构建第100页
        3.4 呼吸链复合体Ⅰ酶活力降低第100-101页
        3.5 ATP产量显著下降第101-102页
        3.6 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第102-103页
        3.7 ROS产生增加第103-104页
    4 讨论第104-106页
    5 结论第106-107页
第5章 OPA1基因p.P400A突变在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发病中的作用第107-129页
    1 研究背景第107-112页
        1.1 临床评估第107-110页
        1.2. 分子生物学评估第110-112页
    2 材料方法第112页
    3 研究结果第112-124页
        3.1 细胞膜型的构建与鉴定第112页
        3.2 OPA1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第112-114页
        3.3 线粒体形态改变第114-115页
        3.4 mtDNA拷贝数减少第115页
        3.5 线粒体蛋白表达量下降第115-116页
        3.6 呼吸链复合体酶Ⅳ活力下降第116-117页
        3.7 呼吸功能缺陷第117-119页
        3.8 线粒体ATP产生减少第119-120页
        3.9 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第120-121页
        3.10 ROS产生增加第121-122页
        3.11 细胞凋亡增加第122-123页
        3.12 自噬水平增加第123-124页
    4 讨论第124-128页
    5 结论第128-129页
第6章 论文创新性第129-130页
第7章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7页
附录1 27个携带m.14484T>C突变家系mtDNA变异第147-159页
附录2 9个携带m.3635G>A突变先证者和1个对照(A40)mtDNA变异第159-165页
附录3 知情同意书第165-166页
附录4 LHON知识手册第166-167页
附录5 视神经萎缩病例调查表第167-168页
附录6 基因检测报告第168-170页
作者简历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产权变动公示效力的一体化
下一篇:石墨烯技术专利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