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疏松砂岩油藏的适度出砂开采策略 | 第12-14页 |
1.2.2 出砂机理的室内实验 | 第14-15页 |
1.2.3 基于连续介质的流固耦合模型 | 第15-16页 |
1.2.4 基于非连续介质的微观孔道网络模拟 | 第16-19页 |
1.2.5 文献调研对本文的启发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2-23页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页 |
1.5.3 论文期学术成果 | 第23-24页 |
第2章 疏松砂岩油藏携砂渗流机理的实验研究 | 第24-48页 |
2.1 疏松砂岩油藏携砂渗流过程研究 | 第24-33页 |
2.1.1 疏松砂岩储层岩性及孔道特征 | 第24-25页 |
2.1.2 疏松砂岩油藏的地层可动砂及油井出砂类型 | 第25-26页 |
2.1.3 地层携砂流体的特殊渗流方式 | 第26-27页 |
2.1.4 储层内携砂渗流过程的实验观察 | 第27-31页 |
2.1.5 挡砂滤网防砂过程的实验观察 | 第31-33页 |
2.2 疏松砂岩油藏渗流能力变化规律研究 | 第33-47页 |
2.2.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3-36页 |
2.2.2 疏松砂岩压实效应阶段性特征的实验研究 | 第36-39页 |
2.2.3 地层可动砂粒径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 | 第39-42页 |
2.2.4 渗透率分布规律的长岩心实验研究 | 第42-4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适度出砂微观渗流机理的理论模拟 | 第48-86页 |
3.1 静态数字岩心技术 | 第48-61页 |
3.1.1 CT扫描方案 | 第48-50页 |
3.1.2 体素网格的建模步骤 | 第50-52页 |
3.1.3 孔渗计算及精度分析 | 第52-61页 |
3.2 动态数字岩心技术 | 第61-75页 |
3.2.1 非线性渗流规律的微观机理 | 第61-67页 |
3.2.2 动态渗透率的微观模拟方法 | 第67-73页 |
3.2.3 非线性渗流特征模拟研究 | 第73-75页 |
3.3 疏松砂岩渗流特征的微观机理模拟研究 | 第75-85页 |
3.3.1 压实降渗的微观机理模拟 | 第75-78页 |
3.3.2 水敏降渗的微观机理模拟 | 第78-79页 |
3.3.3 微粒运移的微观机理模拟 | 第79-8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近井地层渗透率变化规律模拟方法研究 | 第86-108页 |
4.1 多尺度携砂渗流的耦合过程 | 第86-88页 |
4.1.1 微尺度的携砂渗流过程 | 第86页 |
4.1.2 油藏尺度的携砂渗流过程 | 第86-88页 |
4.1.3 岩心与油藏的多尺度流动耦合 | 第88页 |
4.2 携砂渗流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学模型 | 第88-98页 |
4.2.1 可动砂来源类型 | 第88-89页 |
4.2.2 可动砂运动方程 | 第89-90页 |
4.2.3 可动砂沉降方程 | 第90-91页 |
4.2.4 出砂带连续性方程 | 第91-92页 |
4.2.5 出砂带压降方程 | 第92-94页 |
4.2.6 流固体系质量守恒方程 | 第94-96页 |
4.2.7 出砂带渗流参数 | 第96-97页 |
4.2.8 累计出砂量 | 第97页 |
4.2.9 出砂带携砂液混合粘度 | 第97-98页 |
4.3 模型求解步骤 | 第98页 |
4.4 近井带携砂渗流物性参数模拟软件研制 | 第98-107页 |
4.4.1 软件的技术特点 | 第99-100页 |
4.4.2 软件的功能模块介绍 | 第100-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5章 疏松砂岩油藏适度出砂开采策略优化实例分析 | 第108-139页 |
5.1 基础参数 | 第108-109页 |
5.1.1 储层岩石物性参数 | 第108页 |
5.1.2 流体性质 | 第108页 |
5.1.3 防砂完井方式 | 第108-109页 |
5.1.4 油井工作制度 | 第109页 |
5.2 微尺度数字岩心动态渗透率 | 第109-113页 |
5.2.1 静态数字岩心模型的建立 | 第109-110页 |
5.2.2 水敏效应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110页 |
5.2.3 压实效应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2.4 微粒运移淤塞效应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2.5 微粒运移疏通效应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112页 |
5.2.6 累计出砂量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3 油藏尺度动态渗透率分布场 | 第113-128页 |
5.3.1 近井地层油藏数值模拟 | 第113-114页 |
5.3.2 孔道内临界携砂液流速度 | 第114页 |
5.3.3 初始地层压力及地层流速场 | 第114-116页 |
5.3.4 近井地层渗透率压实效应 | 第116-117页 |
5.3.5 不同生产压差的动态渗透率分布 | 第117-121页 |
5.3.6 不同挡砂精度的动态渗透率分布 | 第121-128页 |
5.4 近井带携砂渗流的地层出砂分析 | 第128-134页 |
5.4.1 不同生产压差的地层可动砂数量 | 第128-129页 |
5.4.2 不同挡砂精度的油井出砂量及地层淤砂量 | 第129-131页 |
5.4.3 近井地层淤塞规律 | 第131-134页 |
5.5 适度出砂油井的控砂增产参数设计 | 第134-137页 |
5.5.1 控砂目标 | 第135页 |
5.5.2 生产压差 | 第135页 |
5.5.3 挡砂精度 | 第135-136页 |
5.5.4 参数优化 | 第136-137页 |
5.5.5 推荐方案 | 第13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