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23页 |
| 一、张力性水泡流行病学 | 第11页 |
| 二、张力性水泡的病因病机 | 第11-14页 |
| (一) 瘀血机制 | 第12-13页 |
| (二) 表皮受损机制 | 第13-14页 |
| (三) 炎性反应机制 | 第14页 |
| 三、张力性水泡的临床表现与组织分型 | 第14-15页 |
| (一) 临床表现 | 第14-15页 |
| (二) 组织分型 | 第15页 |
| 四、张力性水泡的治疗原则 | 第15-17页 |
| (一) 预防是关键 | 第15页 |
| (二)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第15-16页 |
| (三) 合理处理泡皮,防止感染 | 第16-17页 |
| 五、当代治疗闭合性骨折并发张力性水泡的文献研究 | 第17-23页 |
| (一) 国内运用中医治疗闭合性骨折并发张力性水泡的文献研究 | 第17-19页 |
| (二) 国内运用西医治疗闭合性骨折并发张力性水泡的文献研究 | 第19-21页 |
| (三) 国外运用西医治疗闭合性骨折并发张力性水泡的文献研究 | 第21-23页 |
| 第二部分 资料及方法 | 第23-31页 |
| 一、一般资料 | 第23-24页 |
| (一)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3-24页 |
| 二、治疗方法 | 第24-26页 |
| (一) 一般治疗护理方法 | 第24-25页 |
| (二) 对照组治疗方法 | 第25页 |
| (三) 观察组治疗方法 | 第25-26页 |
| (四) 止痛药应用方法 | 第26页 |
| (五) 停止治疗标准 | 第26页 |
| 三、观察指标 | 第26-28页 |
| 四、数据处理统计 | 第28页 |
| 五、结果 | 第28-31页 |
| (一) 治疗组与对照组水泡从发亮状态到消失所用时间比较 | 第28页 |
| (二)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直径大于2cm水泡的数目比较 | 第28-29页 |
| (三) 观察组与对照组肿胀程度比较 | 第29页 |
| (四) 观察组与对照组肿胀峰值与基础周径差值比较 | 第29页 |
| (五) 观察组与对照组5天内消肿率比较 | 第29-30页 |
| (六) 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得分比较 | 第30-31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39页 |
| 一、张力性水泡的临床影响分析 | 第31-32页 |
| 二、伤科紫草油的中医药理分析 | 第32-34页 |
| 三、伤科紫草油的西医单味药理分析 | 第34-35页 |
| 四、伤科紫草油用于张力性水泡的治则依据 | 第35-36页 |
| 五、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